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学术近亲繁殖”如何消除?

“学术近亲繁殖”如何消除

作者:记者 孙琛辉

时间:20110804   来源:科学时报 

 

  “学术近亲繁殖”是中国高校的一个老话题,但由于成为国家教育规划的施政目标,最近引起社会各界新的关注。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学缘结构,逐步减少和消除“学术近亲繁殖”现象;鼓励高等学校大幅度减少或者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

  国内高校毕业生留校现状如何?导致的“学术近亲繁殖”情况怎样?相关禁止规范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高校教师和教育专家。

  毕业直接留校“以前比较普遍”

  一般认为,中国高校过去走“本科→硕士→博士→留校”道路教师较为常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重点大学对改变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提出了一定要求。不少学者基于研究分析或切身体会指出,大学从本校毕业生直接聘任教师的情况视学校层次不同而异,但其具体判断却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认为,这种情况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尤其是“985工程”高校正在快速减少,其重要原因,一是这类高校近几年来利用高校扩招急需增加教师的难得机遇,大量引进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二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方式,大量派遣教师赴国外著名大学进修。而地方高校的情况会复杂一些,具有较长办学历史传统、有较多博士点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学术近亲繁殖比较突出,原因是没有足以吸引优秀人才的资金和学科平台,只能把自己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留下来;与此相反,博士点少的省属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近几年新进的教师,来自外校的毕业生会多些。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胡弼成认为,只要本科、硕士、博士中有一个学历不在同一所大学获得,就可认为不是“毕业直接留校”。目前国内本校毕业生直接留校的现象仍存在,但并不是很突出。过去的直接留校教师,现在也在学缘关系上改善了不少,但其在学术上的负面影响及波及到的行政等方面的消极作用,还需较长时间才能消除。

  而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看来,现在大学里的职位有限,真正能留在本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或硕士生还是少数。但“985工程”高校的留校比例应该大于一般院校。“ 985工程’高校比较喜欢留自己人。他们因为自己的地位,看不到‘985工程’以外大学的优秀、有潜力的学生。”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学术近亲繁殖”的现象在高校一直存在。但实际上,有些学校把毕业生留下来是解决一个“饭碗”,还不大考虑“学术繁殖”的问题。

  国内高教界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的校长都由本校毕业生担任,目前在任的就有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扬州大学校长郭荣等。当然,他们都有海外访学的经历,甚至在国外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此外,一些大学尤其是一些高水平大学的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也倾向于招收本校培养的学生。这也都被认为是“学术近亲繁殖”的表现。

  是否一概杜绝仍有不同观点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如果将“学术近亲繁殖率”定义为大学师资队伍中本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用一个国家发表的论文量和论文被引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科研生产率,则发现,科研生产率与学术近亲繁殖率呈负相关。

  一位著名数学家生前道出的遗憾耐人寻味:他曾把几个成绩最好的学生留在身边工作,把成绩次一些的学生推荐到外地工作;多年后,送出去的人中出了6位院士,而身边那些学生一个院士都没出。

  有学者指出,“学术近亲繁殖”从内部摧毁了学术自由的根基,已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致命伤,制约着学术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胡弼成看来,“学术近亲繁殖”虽然一方面容易导致一所高校或某一学科发展滞后,视野狭窄,更易形成一个排挤外来学术力量的团体,最极端时可能形成一个 “学霸”;但另一方面它也容易形成一个相对高水平的学术团体,甚至产生“名师效应链”。他认为,“学术近亲繁殖”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使,而促使毕业直接留校的主要原因包括人才短缺、学科发展水平不高、某些人行使特权等。

  葛剑雄表示:“‘学术近亲繁殖’不一定会造成学术水平低下,一所大学要形成一个好的学派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实证明选择优秀毕业生留校对学术传承是有好处的。”

  陈武元也认为,留和不留都不应绝对化,关键是能否有一个允许学术自由的环境。作为例证,确有一些在本校读书并任教的教师成长为杰出人才。他介绍了厦大最著名的两对“父子兵”:第一对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教授和其子潘世墨教授,均从厦门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均曾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第二对是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田昭武院士和其子田中群院士,同样均从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当然,他们都曾在国内外其他大学学习或工作过。

  胡弼成说:“在我的印象中,学生毕业选择符合和满足自己需要的工作,才是最有动力的,也会使人发展得更好。并不能对留校与否一概而论。”

  政策设计还需预留操作空间

  “任何制度,尤其是人才制度的设计,都不能绝对化,而要留有余地。”在陈武元看来,制度设计不应该太刚性。无论从教育部的倡导,还是著名高校的做法来看,“大幅减少或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的方向已被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但硬性规定也会产生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对主管部门和大学校长管理能力与魄力的一个考验。

  葛剑雄说:“鼓励流动要避免盲目的、非理性的流动,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希望教育部出台逐步减少和消除‘学术近亲繁殖’现象的配套措施,为进一步流动创造条件。”

  对于教育部此次的政策规定,胡弼成认为是“多余”的。他表示,教育部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而不是干涉各高校的具体人事事务,相信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学校和学校领导都会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解决用人中的难题,高校之间无疑也会在管理政策和水平上相互取长补短。目前各高校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消除原来“毕业直接留校”者造成“学术近亲繁殖”的消极影响。

  “有些事是无奈的选择。一刀切是最方便的,也是最无奈的。中国人讲人际关系,大学也一样,摆不平了就一刀切。”尤小立说,“当然,人才流动有利于大学的发展,这一点是肯定的。”

  背景材料

  西方学术机构一般不留自己培养的学生,不仅作为共识,而且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美国大学不直接录用本校研究生为教师。即便高才生也基本不能留在本校,至少不能直接留校。只有哈佛似乎例外,教师70~80%有本校背景,因为它自信是全美最好的大学,然而这也并不妨碍它从全世界汲取各种智力资源。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的一些院系作出规定,尽量不让本院系毕业的学生直接留校任教。据介绍,厦门大学已规定各学院拟聘的新教师至少有一级学历是在其他学校取得的,甚至有学院还作出规定,不留本院毕业博士生做教师,其标准高过学校规定。

  资料显示,2003年,北京大学提出了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四川省教育厅“十一五”期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有这样的表述:要严格控制教师的近亲繁殖,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具有校外教育经历的教师要达到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具有校外教育经历的教师要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已将“不得选留本校应届毕业生任教”写入教师选聘工作实施细则。在该校人事处网站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师选聘工作实施细则》上有这样的规定:聘用的教师须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经过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学习,原则上不得选留本校应届毕业生任教。而对于具有很强教学科研水平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本校优秀毕业生,也要求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一年以上在海外一流大学学习研究经历。

 

 

更新时间:2011-08-08 15:02:42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19/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