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科技博物馆 划定科技竞争起跑线

科技博物馆 划定科技竞争起跑线

作者:

时间:20111031  来源:人民日报   

 

  20115月,北京自然博物馆邀请市民参加“做一天博物馆人”的体验活动。图为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指导小朋友进行昆虫标本整理工作。

  20114月,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世界最大恐龙展”的预展。观众可通过该展了解恐龙考古最新研究成果,展览中提供互动和实践项目,观众可亲身体验恐龙化石的发掘过程。

  科技博物馆作为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集中开展科普展览的平台,在现代科普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你漫步在自然博物馆恐龙化石的脚下,追寻动物进化的漫长脚印,你是否感觉到生命演化的认知画卷在面前一页页展开?当你徜徉在天文馆动感星空的穹幕中,亲身体验星辉斑斓的夜空,你是否感受到宇宙知识的甘泉在心底汩汩流淌?当你流连在中国科技馆分子运动墙和时间之轮的侧畔,体验血脉与分子同步的奇妙,你是否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博大神奇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正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一个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都有赖于国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而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又有赖于有效的科学普及。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科技博物馆的发展,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助推器,为国际未来科技竞争划定了一条起跑线。各类博物馆就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展教方式 强化公众服务功能

  我国的近代博物馆事业从1905年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开始,历经百年风雨,终于成为一项公共文化事业,成为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成为城市、地区乃至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和配套制度、措施相继出台,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和制度性保障,进而体现了科技成果为民所享、为民所用,公众公共权利均等化原则。

  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2970座博物馆,包括综合类、社会历史类、革命史类、军事类、名人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行业类、民族民俗类等多种类型,其中科技类博物馆约800家。我国科技博物馆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 改变展教理念,创新展教方式。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向发达国家学习、复制、吸收、创新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仍在探索完善之中。科技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势必对社会产生影响,构成公共领域中的科学。同时,科技类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和找寻新的展教理念和展教模式,在展示、收藏、研究、教育的功能基础上,新添交流、服务的功能。如对主题单元的陈列,许多科技博物馆改变以往以物为中心的模式,将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时展现给观众。

  例如,不久前在中国科技馆开幕的“低碳生活”专题展览,展示了地球村的“碳”危机、自然界的“碳”循环、你和我的“碳”足迹、高科技的减“碳”术以及新生活的低“碳”路。展览注重让观众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感受低碳生活的新鲜方式,内容生动有趣,贴近性强。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印尼海啸过后举办的印度洋海啸主题展览,因其时效性、科学性和形象性获得良好科普展教效果。

  其二,多角度、多途径,展示科学魅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对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建成至今已有50余年。目前天文馆已拥有数字宇宙剧场、4D科普剧场、3D动感影院、太阳真空望远镜等国际一流的天文科普设备;制作完成了国内第一部球幕角色动画剧情片、第一部国产3D数字天象节目、首次自主开发的全球首部8K分辨率数字天象节目——《宇宙少年侦探团》、《迷离的星际》,以及4D特效科普影片《穿越寒武纪》等。北京天文馆开办天文知识等公众科普系列讲座,承担了国内和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组织工作。此外,还组织天文科普大篷车,走进偏远山区、革命老区,社区、学校开展天文科普教育活动,推出“珍稀陨石展”等多项展览,并举办“路边天文夜”、“银河探宝”等活动,科普教育受众人数超过100万人。

  其三,实现互动体验,提升科普效果。许多科技博物馆在展教活动中增加公众参与性、互动性内容,科学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观众体验中。

  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不但向观众展示了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展览,还围绕观众的需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少年儿童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语言表达艺术的追求与需要,开办了“小小科普讲解员” 特色培训班。目前培训班已毕业小学员千余人,在节假日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义务服务的身影,这已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一道亮丽的风景。此外,该馆还开通网上昆虫博物馆,将昆虫标本以三维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思想意识,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兴趣和热情,这对青少年今后的个人发展、自我完善、知识积淀等各方面都带来极大益处。

  其四,科研与科普并驾齐驱。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强大的学科建设,科研与科普并进,才能有效推动社会公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我国博物馆结合收藏和研究两方面,深挖科研项目,用科研带动博物馆产业纵向发展,利用博物馆从业人员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活动,现已成绩斐然。

  北京南海子麋鹿博物馆历经20余载的麋鹿重引进项目,获得“中国野生资源保护奖”金奖,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麋鹿野生种群,在我国第一次成功地重建了一个野外灭绝的物种种群。20074月,世界首例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孕育的麋鹿在北京麋鹿实验中心诞生。

  其五,强化公共服务成为科技博物馆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博物馆演变的历史已经表明, 不同时代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有着不同需求,博物馆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就要不断拓展或者强化相应的社会功能。目前,我国一批大中型博物馆也在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突出公益性,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构建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地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从而不断缩小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之间的差距。

  立足以人为本 科普事业大有可为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牵动着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脉搏,也是全民科普行动的前沿阵地。探索科普工作和科技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脉络,有利于提升科技博物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提升科普工作平台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未来的科技博物馆发展,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入,为观众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同时也给笃信科学、崇尚知识的人们一片更新思想的净土。

  其一,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探索和诠释科学的人文价值,使科学成为大众文化,使大众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思考。在世界博物馆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博物馆是“以物(藏品、展品)为中心”。到了20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尤其体现为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主要教育目的,展示内容着重表现人与科技、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展示内容与方式力求适应观众的需求。

  其二,强化科普展示的教育功能,拓展科普领域。科技类博物馆的功能由早期的“陈列、收藏、研究”转变为当代的“展示、收藏、研究、教育”,并且“科普、展示、教育”被强化成为大多数科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有的科技博物馆还增加了科学家、科技官员与公众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功能和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

  其三,贯彻“思维全球化、行为本地化”的行动方针。世纪之交,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提出的此项新世纪博物馆行动方针,旨在关注全球性科技问题和发展动态,用全球性眼光看待本地自然、科技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将全球性问题置于本地区现实的范畴之内,反映本地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并以本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或本地案例为背景,展示科学技术的全球特征。

  其四,综合采用多种展示方式、突出科学理念。科技类博物馆由过去或单纯的静态陈列、或一味地强调互动式展示方式,转变为由静态陈列与动态展示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出现了传统科技博物馆与现代科学中心相融合的趋势。同时,运用影视、多媒体等信息化展示技术和场景化环境布展手段,以求为观众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情境。如法国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突出反映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相互渗透的作用。

  其五,注重揭示展品背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类博物馆已不仅仅是展示展品所承载的自然和科技信息本身,而是日益关注通过展品揭示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揭示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揭示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到中国科技馆与机器人共舞,感受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到自然博物馆看一看猛犸象的庞大身躯,体会生物进化的沧桑;到天文馆观察太阳的映像,感受浩瀚星际的神奇和魅力……你会发现,在人类知识的海洋里,科技博物馆就像一艘艘帆船,带你驶向科学的彼岸。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所)

  链接

  美英科技博物馆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博物馆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注重利用博物馆、科技中心来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一些国家经过长期发展,科学博物馆在运行模式、管理体制等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功能定位涵盖了收藏、研究、保护、文化交流和科普等现代化管理流程。其中,美英两国的科技博物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美

  美国为提高公民整体科学素质,建立各类博物馆1万多座,成为世界上博物馆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博物馆均以非营利为宗旨,每年平均5个美国人中就有3人参观过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获取科学信息的人数比例更高达61%。美国科普场馆重点服务于国内中小学生,约60%的场馆主要面向城市学校,1/3的场馆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美国积极探索博物馆与学校深层次合作的新形式,大力发展博物馆、科技馆式学校。以美国明尼苏达州科学博物馆为例,该馆与当地圣保罗学区的一家教育中心合作创办了明尼苏达州科学博物馆学校,给在校学生一个展示自创主题的舞台,学生负责策划、制作与设计展览活动的各个环节,科技馆给予一定帮助,开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美国强调科普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大力推广动手型展览。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开办的“研究!请君自己观察展”就由各种实验型活动构成,那里有多种“动手动脑型”活动站,如重新设计伽利略的重物下落实验,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太阳能汽车比赛模型、航天飞船模型等。

  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在陈列大量火车、舰船、飞机的实物和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的互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大的科普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场科普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

  依托高新科技产业区,开发专业性科技场馆。硅谷有一家创新科技馆,里面都是介绍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侧重新技术的展示。该馆把抽象的、深奥的科学原理,通俗形象地演示出来。相关元器件的生产车间就设在展厅,观众可以随时看到技术人员的现场操作。

  英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世界上最早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就诞生在英国,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博物馆发展,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大力扶持博物馆事业。

  英国各级博物馆建立了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展览模式,将研究、交流、学习、创造、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现代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英国博物馆对社会热点和科技新知反应迅速,重视高新技术和时事科技展览,往往会根据重大的科技事件组织特色展览,并经常更换。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针对日本阪神大地震、克隆技术等,增设了地学馆,展出了用克隆羊的羊毛纺制的羊毛衫,引起参观者及媒体的极大兴趣。

  英国博物馆在重视高新科技的同时,也升华博物馆内的人文色彩。大英博物馆第一展厅以“启蒙运动”为主题,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前提下,保留了最为传统的19世纪博物馆的展览状态,使参观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启蒙运动的意义。在帕特农展厅中,设计师试图把整个展示空间当作神庙来处理,尽量按照原始的样式进行组合,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巍然屹立的希腊古代神庙,体味古老文明的璀璨文化。

  英国博物馆还善于采用交叉对比的方式,突出展览效果。例如,英国科学博物馆食物探索区以两个不同时代的冰箱作为比对,根据冰箱内食物的不同,说明食品科学以及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便于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英国博物馆重视观众体验,在大英博物馆很多展厅中,中间位置都会摆放几件文物,上书醒目的“触摸”标示,消除了人与文物之间的隔膜,让观众亲手触碰真实的历史,获得更多的体验。

  英国一些中小博物馆则以更多样的形式吸引观众。位于纽卡斯尔的发现博物馆在展厅中为观众预留一面墙,以便观众在观展中随意发挥想象,记录想说的话,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而在一些观众休息的角落,提供一些老市民的采访录音,戴上耳机便可以听他们讲述这个城市的历史,提升了博物馆的亲和力。

更新时间:2011-11-04 14:45:45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1/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