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积极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积极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1204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熊健民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紧迫任务。湖北大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遵从高等教育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四个一”战略,进行了以“基础性、融通性、实践性、个人性”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培养模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校深刻认识到不同高校的办学条件、综合实力和服务定位不尽相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因校而异。学校从办学使命、办学条件、生源结构、毕业生去向等考虑,着手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把培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素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发展后劲的人才,经过后续岗位历练和持续学习,可以成长为某个领域的中坚甚至是领袖力量作为追求目标。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基础性——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把文与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知识基础更加宽厚;二是融通性——重视以学科的视野组织专业教学,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训练,使学生融会贯通,形成更加健全的思维、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突出的专业能力;三是实践性——强调在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设置上强调实践性,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四是个性化——切实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基础性”侧重于知识层面,“融通性”侧重于思维和素质层面,“实践性”侧重于能力层面,“个性化”侧重于学生需求层面。学生只有实现知识、思维、素质和能力的个性化构建和系统性提升,才能够成长为复合型创新人才。

  “四个一”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人才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体现“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自主学习环境。

  一是推进培养方案改革。压缩总学分要求,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全校平均学分由近200减少到160以内。同时,鼓励并支持学生增加学习经历。设立了学生“游学”活动基金,对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游学”的学生给予学费和生活补贴。近三年,近千名学生通过跨校学习获得学分,500多名学生到悉尼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游学”。

  二是自主选择专业。实施“1.5+2.5”分段式培养模式,即新生“带”专业进校,前3学期重点在文、理科大平台接受通识教育,每学期只选择一两门专业课程,以便了解和明确自己的专业意向;学生从第4学期确定专业后集中进行后续专业学习。

  三是实行导学制。为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和所有专业的前5%优秀生中配备导师,由导师和专业导师组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平时,各学院安排教师在固定时间和地点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突出“一个重点”,即课程体系改革,按照“通专结合、文理相融、专业突出、个性鲜明”的思路,完善了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形成了以“两个阶段、五个平台”为主线的教育功能完整的模块型课程体系和“纵横交叉、层级递进”的结构机动灵活的宏观课程结构。

  一是构建“两个阶段、五个平台”的纵向课程体系。“两个阶段”是指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在通识教育阶段设有“通识大平台、文理平台和分流平台”三个平台,“通识大平台、文理平台”的课程是无专业和泛专业课程,“分流平台”是突破一级学科、按照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形成的课程,为专业分流确定基本方向。在专业教育阶段设有“专业基础平台和方向特色平台”两个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现专业水平和个性特色。

  二是构建“站得高、行得远、走得稳”的横向课程群。根据教育功能和课程地位灵活设计课程模块,形成功能各异的课程群。通识教育阶段,有由大学导航、哲学类、中外文化类课程构成“站得高”的课程群,有由管理学、心理学、公关礼仪、中英文表达、学科方法论等课程构成“行得远”的课程群。专业课程和交叉综合性课程则构成“走得稳”的课程群。

  (三)抓好“一个阵地”,即课堂教学主阵地,切实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一个老师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把更多课堂变为学生在不同专题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知识旅程。

  一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转变,构建伙伴型、多(多名教师)对多(全体学生)的课堂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的过程。比如中外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开始由教师上几节“导论”课,然后学生自己阅读,辅以教师定期答疑,最后以课堂讨论和学生专题报告结束课程。

  二是创新教学及评价方法。通过每月组织教学观摩、每学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每年组织教学技能大赛等形式,鼓励、引导和支持教师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和研究性教学。为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打破了以考试和分数为主要标准的学生评价体系,突出从思维、能力、素养等方面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四)强化“一个环节”,即实践教学,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规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总学分的20%,推动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结合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体系。

  一是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本科创新性试验计划”,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创新,大幅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2009年,学校探索实施“学生到中小学顶岗实习、中小学教师离岗到大学培训”的师范生“顶岗实习”做法,被教育部推广并纳入2010年启动的“国培计划”继续实施。

  二是强化学生科研训练。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支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校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实践专项,鼓励教师带领本科生早进课题早尝试科研实践,2009年、2010年,由学校教师领衔、本科生参与设计的建国60周年游行湖北彩车方案、上海世博会湖北馆设计方案先后被采纳并得到广泛好评。由本科生团队自主完成的《大学生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调查研究》专著,于2011年公开出版并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是强化第二课堂教学。学校把每年暑期定为“小学期”,采取“学校确定主题面向学生团队招标”和“学生团队自定主题学校评审”双结合的形式,集中组织全校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主题社会实践。近三年来,学生暑期实践团队获省级及以上表彰30多次。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以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从试点班、试点学院到实验区“点、线、面”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平台、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在全国省属高校中率先创办了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化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创办了省级文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实施双导师制和文理兼融、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其理论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后又先后创办工商管理类、电子科技类、生命科学类等20多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和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2007年,对各类试点班的培养经验进行了认真梳理,对全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资源进行整合,在湖北高校率先成立了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楚才计划”,并成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田”楚才学院。2011年,为进一步总结推广楚才学院的经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湖北高校率先成立了“通识教育学院”,使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实验田”扩大到“试验区”,当年安排近2400人进入该院学习,效果良好。

  通过积极推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每年有百余名学生获国内外各类大赛一等奖,每年有1/4的学生考上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且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后劲。

  当前,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会议精神,切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更加自主、自觉地深入推进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近10年的全过程培养,促进了学生成长为真正具有复合型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系湖北大学校长)

更新时间:2012-04-12 14:22:24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2/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