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我国产业创新路在何方

我国产业创新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20910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记者 郭勉愈等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学研的结合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科技界、企业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领域。中科院研究员、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宋菲君,对科学研究和产品生产两个领域都有深入了解,因而对产学研结合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着独到认识。

  往国际产业结构金字塔的高端走

  《中国科学报》:您为什么对产学研结合和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如此关注?

  宋菲君: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经常去美国和欧洲办展览会、访问客户,也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的产业界和学术界有很多交流,对中美产业的差异印象很深。现在我们已经是经济大国了,但还不是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对产业界而言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掌握创新技术;二是拥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富士康是苹果在中国的代工企业,联通每卖一台苹果手机的价格为3998元,苹果公司能赚1500元(专利费),而富士康只能赚48元,巨大的落差彰显了创新和品牌的价值。

  除了创新技术之外,我们也还缺乏自己的品牌。比如在光电领域,我们主要做三件事:为外国公司生产光学元件、提供部件、为国外的品牌产品贴牌做代工。我一直试图努力在国际市场销售大恒的品牌产品,这么多年来没有多少成功的例子。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个中原因。通过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我建立了一个评估产业能力的模型——“光电产业级别人均销售额,得到国外高管们的认同,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光电产业犹如一座金字塔,中国的光电企业绝大部分处在整个金字塔的中低端。

  我们总是说,要把中国建设为创新大国,多年过去了,应该说产业的情况变化不大,仍然没有掌握重大的创新技术。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已逐渐消失,在国际产业格局重大改组和调整的形势下,中国光电产业的出路只能是升级、向上走。

  产学研结合是突破的途径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您认为产学研结合是中国的产业向上突破的途径与方式?

  宋菲君: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要有具备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研发团队。但国内的情况是,一流的科研人才相当一部分去了国外,一部分进入了高校和研究所,真正进入产业界的并不多。从科研人才上来说,我国产业界缺乏创新型人才,更缺乏领军人物。与此同时,企业的机制不利于创新,中国的企业大部分是急功近利的。以上市公司为例,如果创新研发的投入过多,往往导致当期利润减少,报表就不好看。大部分企业对中长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投入很少。可以说,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

  产学研结合不是一个新概念,美国和欧洲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在中国,唯有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中国的产业才能获得向上走的条件和动力。

  目前中国的中高级科技人才的主体位于大学和研究所。这些年来,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也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的产业化率很低。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评价函数不同。企业完全以利润为导向,而大学和研究所则以SCI影响因子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企业的目标是赚钱,科研的目标是成果,不同的评价函数导致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学的交集很小,缺乏共同的利益,就很难走到一起。

  《中国科学报》: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如何改进?国外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宋菲君:现在,国家已经在下大力气试图扭转这种状况。比如在最近的重大科研立项中,明确规定仪器专项必须由企业牵头。可是,中国的企业并没有作好牵这个头的准备。因为做这样的重大专项,需要有领军人物,这样的带头人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要懂科研,又要懂产业。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这样的人才比较少,可是美国却非常多。为什么?还是因为评价函数不一样。

  美国人很现实,教授的科研成果一旦实现产业化,他们会非常自豪,觉得是一种爆发,学校也认可。而中国的大学主要看论文,如果你做了产业转化工作但缺少论文,学校并不认可你的水平。

  另外,美国政府有专门的小型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来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这项计划通过分步资助,为小型创新企业从成立到成长的过程提供一系列的连续扶持,帮助小企业度过艰难的草创时期。

  还有,美国的风险投资比中国活跃。美国的风险投资,不但投资技术和产品,也投资概念,你只要有创新的设想和技术方案,也可能获得支持。美国风险投资业界的朋友告诉我,只要有10%~20%的成功率,投资者就能收支平衡,如果成功率超过20%就会赢利。也就是说,风险投资以80%的失败代价去争取20%的成功创新。中国虽然也有一些风险投资,但总体而言这些投资都是要求赢利的,对失败的宽容不够。所以中国的风险投资非常重视对硬件的投资,也就是我的钱投给什么项目和设备我必须看得见,很少有人敢于对创新的概念和商业计划进行前期投资。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差别这么大?

  宋菲君: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以我熟悉的光电领域为例,美国现今创新的源泉仍然是硅谷。首先是因为有斯坦福、伯克利、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样的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型研究;其次是硅谷的风险投资环境和运作比较成熟;第三点在于孵化器。美国的孵化器,是联邦政府出资,州政府负责组织,大学和企业协办,可以说是斯坦福、风投和孵化器三要素共同创造了硅谷。中关村与硅谷有很多相似之处,平心而论,中关村是有创新的,但是重大的创新还少,培养出很有影响的创新型大企业也不够多,当然与硅谷相比,中关村还在发展阶段。在美国的体制之下,科研、产业和政府具有相近的评价函数,大家有共同的利益。而像我们刚才说的,在中国,这种利益的交集还不够大,所以制约中国创新最根本的还是机制性因素。

  中国的创新人才需要机会

  《中国科学报》:您进入产业界后,一直保持着研究员的身份,这么多年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您有没有破解这种机制性困境的药方?

  宋菲君:这样的机制性问题,少数人的工作很难说能改变什么。我在这个问题上思考了很久,与其大声疾呼,不如做点什么。我是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该大学有一项前沿应用科研成果,我以此为基础,在中国做了一个产学研深度结合的试验。我的想法得到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们的支持,他们组织了一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的研发团队,在大恒公司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样机,完成了产品前预研(pre-commercialization research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人才,大学教师也并非对产业化没有兴趣,通过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发挥学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工程化优势,就有可能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这也是美国等国家的道路。如果组织得当,就可能绕过机制性的困境。我不能说这个例子具有一般性的意义,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

更新时间:2012-09-12 11:31:21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2/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