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认识和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来源:2012年09月24日科技日报
研究显示,2005—2010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预计2015年可提高至55%。在日前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再次聚焦——如何科学认识和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这几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变成了热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力争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将“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作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
各地方、各部门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学术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认识存有争议,其测算结果也不尽相同。怎样科学测度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效?如何把握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9月21日—22日,在主题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理论发展、计算方法以及基础数据的选取处理,以及行业与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科技进步”实为广义技术进步
“该指标自上世纪30年代提出后,关于它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学术界。但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除了学术讨论之外,也引起政府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成为我国的一个研究热点。讨论重点是如何让指标内涵更加准确,使测算结果更加客观。”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次香山会议执行主席王元解释,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反映在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三大作用的相对关系。
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我国学者多是利用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采用余值法进行测算。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高昌林研究员介绍,索洛认为除资本和劳动两个因素会引起经济增长变化外,还有一个余量,就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它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管理方式方法,以及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变化。
“广义的技术进步”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后,许多学者和行政部门则青睐于测算技术进步(广义的技术进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为其起了一个惹眼的名称——科技进步贡献率。实际上,在我国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就是对多要素生产率增长(或者说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表明产出增长中由技术进步形成的增长比例,是反映技术进步作用的一项综合指标,也是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一项重要标志。
“科技进步的贡献被低估了,测算应引入无形资本”
“但是,通常采用的索洛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也有缺陷。”高昌林在本次会议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索洛的理论把技术进步看作外生的,然而现实的增长过程并非如此。技术变化来自并依赖于产生创新所使用的资本。这些创新资本以无形资本的形式存在,通过研发、员工培训等活动再作用于现有资本存量、投资和产出等。
因此技术进步实际是由经济系统中的经济组成元素(如企业)的行为决定,是内生的,而不是经济系统环境外生决定的。内生技术进步是内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这也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
高昌林介绍说,随着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创新的投资或者说对知识的投资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很多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无形资本投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有形资本投入的比例。“这类无形资本有很强的外部性,因为对知识的消费不仅不会使知识减少反而会使知识增加,因此无形资产投资或者说创新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贡献,它也应属于技术进步贡献的范畴。”
在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除计算机软件、矿产勘察、版权和许可等少数类型无形资产归入资本账户中,大多数类型无形资产,如R&D、工业设计、员工培训、市场营销等在GDP核算时均作为中间投入进行扣减,不进入资本账户。“因此若用经典的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测算科技进步贡献,实际上忽略了科技进步贡献的重要一部分——创新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低估了科技进步的贡献。”高昌林认为。
因此他表示,要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应该更多考虑智力等知识的无形资本的投入,如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员工培训、维护品牌声誉、增加软件和信息技术投资等,而非只注重对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资、一代一代地引进国外的生产线。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
将无形资本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作为科技进步贡献的一部分,为我国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供了有益思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采用欧盟委员会一个研究项目引入无形资产测算多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
然而,在我国目前获取无形资本数据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可以提供较为详实的R&D数据,但对于品牌声誉资本(包括广告、市场研究支出)、企业员工培训支出、企业组织资本等,则难以获得相应统计数据。为此,研究组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无形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将无形资本存量数据引入测算模型,同时考虑到经济调整或要素投入的周期性影响,对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
结果显示,2005—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比2000—2005年间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可提高至55%。
“通过测算,我们认为引入无形资本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测算结果能更为全面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高昌林也表示,由于数据的局限,计算过程中无形资本数据是在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推算出来的,要进一步提高测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就无形资本数据的获取、参数的确定方法等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该指标可供决策参考,但不宜横向比较
不能否认,学术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也有争议。会上,争议主要集中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是国际通行的概念;尚未形成能获得普遍认可的测算方法等。
“科技进步贡献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涉及多个层次,有丰富的内容,绝非单一指标所能衡量的。”王元认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是一个分析和测度的指标,不宜用作区域比较和地方业绩考核的指标。
“技术变革的作用是潜在和长期的,同时,有形资本的投入也存在质量问题,所以算准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容易,就是算准了也不一定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高昌林举了个简单的例子,经过测算,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能比东部地区还高。所以该指标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指标,适合进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纵向比较,不宜横向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