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文化艺术 >> 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

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

——关于推进“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

作者:梅宁华

时间:20120206   来源:北京日报  

 

  本文核心观点

  ●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志,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把握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是推进“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探求的重大课题。

  ●西方文化秉持的“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理念,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巨大的局限性,已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建设中国文化必须实现新的历史超越,任何墨守成规,照搬照抄,都不会建成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

  ●近代以来,曾有三种文化形态在我国社会中交汇、交融、交锋,这就是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革命文化。

  ●所谓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已无法实现科学地整合经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财富的诉求,从而导致现代西方社会发生了种种问题和混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旨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价值观,从而实现社会的更大进步与繁荣。

  ●一些人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文化,符合了就被认为“高水准”,否则就不被认同。这个偏向若不扭转,文化建设的能力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提升。

  ●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必须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必须营造一种多元并存一元主导的态势。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以此为国策,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大作用及意义,从而把握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是推进“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探求的重大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中有不少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窄化”和“虚化”的倾向;有些人一味地以西式文化为摹本,把“西化”与“先进”混为一谈,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不从根本上端正这类认识,就会阻碍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文化强国”目标的成功推进。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及本质

  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但是,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各种定义多达上百种,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我认为,文化的定义虽多种多样,但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及本质,最基本的应把握以下几点。

  1、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

  对中国人来说,“文化”一词并非“舶来品”。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文化”这个词。《易经·贲卦》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虽然“文”与“化”尚未连结成一个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西汉时期,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一段话,这是当今我国学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词最早出处。对于文化,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可归结为: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物;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就是说,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志,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应把文化仅局限为一种精神存在。

  2、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伴始终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的基本需求主要分为两种,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文化既属于精神需求,也包含了物质需求。文化是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文化就谈不上人类社会的文明。人类社会的生产运动是不断满足人类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活动,追求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既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概言之,文化需求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伴始终。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人类社会生产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变化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文化需求和消费朝着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从现代社会的消费状况来看,绝大多数高端消费都属于要求更多文化品质的需求。这些文化需求反映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一种产业要向高端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而且这种文化含量必须是不断增加的。这种文化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最终成为推动人类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一种重要因素。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农耕社会,贵族的锦衣玉食算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高端的文化消费了,但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存在形态。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不断提高,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推动人类生产方式进步的动力。

  3、文化在我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文化的认识,社会上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化”和“窄化”的倾向。文化被“虚化”的表现,就是认为文化是纯精神的东西,文化与物质是对立的,与物质活动毫不相干。文化被“窄化”的主要表现是,文化被局限于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之类的纯艺术活动。很显然,这样认识文化是十分狭隘和片面的,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文化的本质内涵,没有认识到文化在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应该看到,多年来在我国社会上有不少人只看到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把文化视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一些人对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的反映;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事实上,文化在我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四大建设”(其他三大建设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格局中,最基础的是经济和文化,政治和社会则是经济和文化的表现形态。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正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二、建设中国文化必须实现新的历史超越

  当代中国的发展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与此相适应的中国文化,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1、正确看待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中出现的几种文化形态

  近代以来,曾有三种文化形态在我国社会中交汇、交融、交锋,这就是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革命文化。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各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从内容体系上,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对待传统文化曾出现过两种极端态度,即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曾对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多损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打上西方文化标签的外来文化一度在中国社会中受到追捧,“西化”成为当时社会上众多进步人士的普遍倾向。在一段时间里,西方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甚至服饰饮食等在中国大地上曾风靡一时。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后,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作糟粕而遭到否定和抛弃,而外来文化影响更为广泛,由此造成了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至今在中国知识界,这种“西化”思维仍影响深刻。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映新兴革命阶级思想和观念的文化形态开始在中国社会形成,这就是革命文化。这种革命文化,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孙中山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民主革命文化的先进部分,但最主要和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既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追随外来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是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即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而不是兼收并蓄。所谓“大众的”,强调的是文化的大众方向,即这种文化应该为中国绝大多数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文化可谓是风起云涌,至今我们仍能从一些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和脍炙人口的先辈故事中感受到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2、建设中国文化必须实现新的历史超越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中国文化,它既不是对以上三种文化的简单继承,也不是以上三种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建设中国文化,绝不是“西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西方文化有其积极作用,曾经代表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西方文化秉持的“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理念,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巨大的局限性,已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同时也要看到,建设先进文化也不是食古不化。中国传统文化有辉煌的创造,代表过先进文明,但其中也有陈腐之习,必须予以革除。而革命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特有的资源,它所包含的理想主义、奋斗精神,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是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的宝贵精神资源。

  建设中国文化必须实现新的历史超越,任何墨守成规,照搬照抄,都不会建成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为此,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创造的优秀先进文明成果,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坚持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条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

  3、建设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建设先进的价值观

  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任何文化产品和文化建设都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制造的。什么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里包含着重要的价值判断。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主义的,另一种是集体主义的。西方社会多年来大力宣传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满足了个人不断增长的欲望,很容易被接受。这种价值观不但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在我国社会中也有很大影响。相对而言,集体主义价值观由于要求让渡个人的某些权利,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抑制个人的某些欲望,不容易被认可,很难形成社会的共识。因此,直至今天,集体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还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牢固的根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灵魂的西方文化,已难以适应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可以说,当今西方社会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断层造成的,即西方个人主义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断层造成的,西方意识形态已无法回答和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现象和矛盾。所谓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已无法实现科学地整合经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财富的诉求,从而导致现代西方社会发生了种种问题和混乱。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中国奇迹”议论纷纷,至今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文化的奥秘还是制度的奥秘。在我看来,其秘诀就是集体主义的力量,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集体利益能够让渡和牺牲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可以说,没有这种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今天文化建设要把握的核心。当前,我国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

  当前,我们正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旨在形成一种新的、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价值观,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更大进步与繁荣。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能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利益基础的价值观。“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形成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形成和建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今后文化建设中必须下大力气完成的一项根本任务。

  三、建设中国文化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中国文化,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把文化建设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国家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

  文化产品的属性与物质产品的属性不同,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属性在于形成一种文化感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怎样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享受?这对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建设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文化建设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传承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吸收的能力、不断突破的能力等,而不是简单模仿或崇洋媚外,或抱残守缺。文化建设的能力是进行文化生产和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和动力。文化产品是一个社会中更高层次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能力不足,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就不可能丰富和充盈,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无从得到满足。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人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文化,符合了就被认为“高水准”,否则就不被认同。这个偏向若不扭转,文化建设的能力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提升。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中国文化深刻的自信自觉,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实现文化超越,而只能亦步亦趋地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这将严重局限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中国的文化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西方为标准。

  第二,文化建设重在选择和建设有效的载体

  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一种依附于载体的活动。在对文化问题的认识上,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文化是具象而不是抽象的。也就是说,任何文化都是有载体的,这些载体包括图书报刊、网络影视、文物古玩、衣食住行等等,但这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还是一种对文化物质化世界的感受,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能感悟到的。例如,人们对“北京文化”的认识,实际上是从北京的大街小巷、宫殿园林及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中获得的一种感受。因此,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选择载体和建设有效的载体。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环球影城”等都是特定的文化载体,但这些还只是文化载体中的“硬件”,美国的文化载体还有很多“软件”,像“普利策奖”、“奥斯卡奖”等等。美国文化正是建立在这些文化载体之上的,其价值观渗透到每一种文化载体当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人文积淀非常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载体的认识和建设都十分欠缺。在我国社会中,很多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层面上,根本不认为它们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载体。与此同时,我们整合文化资源和利用文化资源的能力还非常不足。我们对文化载体认识和建设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大力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任务。

  第三,把握文化规律的关键是“讲好故事”

  文化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文化规律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要讲述好故事”。从文化发展史来看,一种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好故事”,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宋词元曲、京剧曲艺都有好故事。美国“好莱坞”影片、西方一些知名品牌营销本身就是讲故事。所有能够产生影响的文化都包含着“好故事”和“讲好故事”的因素,所以有人愿意听,而且听了之后能从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所谓把握文化规律,就是讲好故事并影响受众,让受众相信并使其思想、精神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并用这种方式推动一个社会形成一种主流思想,弘扬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

  把握文化规律必须重视研究受众。好故事就是要引人入胜、喜闻乐见。讲好故事的前提是要研究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一个故事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愿意听,要针对不同受众的喜好,讲让不同受众喜爱的故事。

  把握文化规律不是追求和迎合低俗,而是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形成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要反映这个社会的发展主题和时代精神。现在,我国社会的文化特征可概括为“多元形态一元引领”。当今中国社会的阶层是多元的,文化需求是多样的,文化也必然是多元的。但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必须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必须营造一种多元并存一元主导的态势。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认识到这种多元性,又要把握一元主导性。文化的存在不能全是“下里巴人”,也不能全是“阳春白雪”,这样都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有“下里巴人”,也要有“阳春白雪”。

  把握和利用文化规律,还要重视“文化聚集”,即在文化建设中学会整合资源,做大规模,形成广泛影响,打造文化品牌,提升竞争能力,这需要资源投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聚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只有把人们的多种需求整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率。

  第四,重在打造一批当代中国的文化大师

  文化的重要标志或者说文化传播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批当代中国的文化大师。文化传播承载着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但是在当代中国,要真正发挥文化传播的这一重要功能,必须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大师。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因素,无论在物质生产还是在精神文化生产中,都是第一因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文化大师,特别是社科领域的大师,无疑是人才资源中的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部分,对于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引导和传输,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类文化大师还相当匮乏。而且,人们对于文化大师的身份认识,往往只局限于演艺界的明星,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科学界的大师、思想界的大师。

  因此,在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中,必须注重打造一批各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大师,这也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是具有标志性和形象性的重要载体。打造当代中国的文化大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社会之力,调动和整合一系列社会资源,要下大本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古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新时间:2012-02-06 13:45:20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文化艺术 发布作品,需求定制艺术作品
首页 < (3/45 共 1987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