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论文论著 >> 媒体科技传播的现状与思考

媒体科技传播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翟杰全

发布时间:201204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根据中国科协连续多次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速度在2000年以后有所加快。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已达到3.27%。然而,这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虽然这些数字未必能精确反映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但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重视可接近性强化媒体科技传播地位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科普场馆设施和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群众性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群体科学素养的作用依然有限;科普场馆设施建设近年来有很大发展,但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公众接触科学的机会并不多;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力度不够、传播层次不高。

  除此,科普工作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缺少扎扎实实的工作。虽然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科技工作,但大多数公众仍然觉得科学技术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没有在公众意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因而,公众普遍对科学技术缺乏兴趣,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远远不够。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实际上,公民科学素养状况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毋庸置疑,还受到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直接影响。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成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能依靠单一途径和手段。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针对四大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行动,并配合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四大基础工程建设。

  需要看到的是,相比于其他途径而言,大众传媒特别是科学传媒,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其特殊优势在于,传媒面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熟悉公众传播的语言、拥有传播的专业技能、传播速度快。而且,现代传媒已经高度组织化,具有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对于公众而言可接近性较强。

  中国科协组织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已经表明,除科技教育外,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

  因此,国内外的科技传播学者都非常重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与大众传媒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力度不够存在重要关联,表现在综合性媒体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对科学技术问题的讨论和关注不够,科学媒体本身的公众影响力则不足。

  总体来说,媒体的科技传播在整个社会的科技传播体系中,应当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进而对公民科学素养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避免恶性循环有待多层次发展

  具体到媒体的科技传播这一环节,目前还存在许多亟须改进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传媒界对创办科技栏目普遍没有信心、积极性不强;科技传播类栏目、内容偏少,且以单纯的知识普及和宣传为主;传播内容缺乏新意,传播手法手段老套,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可以说,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发行量、收视率等量化评价指标的影响下,媒体的科技传播陷入恶性循环。一直以来,很多媒体的科技传播还属于应景式任务型,只求满足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内容集中于知识普及和科技成就宣传层面。这种操作模式,不但难以引起公众兴趣,也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工作者和团队。

  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和公共生活密切关联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内容理应成为媒体关注的核心,特别是与环境、生态、健康、安全、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的科技事件与进展。

  如此一来,媒体的科技传播理应包括许多不同的层面。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技发展成就和进展之外,也可以对科技发展与应用相关的政策、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设置科技发展议题引发公众参与思考和讨论。也就是说,媒体不仅应该成为公众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途径和渠道,也应该成为沟通科学与公众的平台和桥梁。

  其实,针对不同的公众群体,媒体的科技传播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媒体或普及知识,或引发关注,或启发思考,不同的传播内容须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特点。个人认为,代表电视科技传播水平的,应是高水平的纪录片;代表平面媒体科技传播水平的,则是有思想深度的报道。现代媒体应该多做高级、高层次科普,而不是低层次科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媒体科技报道应强调平衡和平实。也就是说,不能绝对化科学、神化科学,在明确很多科学技术应用可能带来复杂后果的前提下,亦不能妖魔化科学。这要求传播者有平衡的立场、思想和价值判断,有自己的深入思考。

  警惕庸俗化严格遵守科学性的原则

  专注于科技报道的媒体,与一般的大众传媒相比较,在传播学规律上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传播的内容是科学技术,这对科学媒体或科学报道会有不一样的要求。

  当代科学技术是非常专业化的,研究专业性的问题,使用专业化的语言。科学技术的知识和内容更难懂,也显得更枯燥。因此,媒体科技传播需要将科学的专业内容进行适当转述,让其变得更通俗,公众能够读懂,同时还要找到可以引发公众关注的,使媒体传播具有可读性

  这样做的一种结果,可能会使得某些媒体在科技传播时庸俗化娱乐化科学。事实上,科技传播需要严格遵守科学性的原则,通俗化不应导致庸俗,引发关注并不等于要娱乐科学。

  如前所述,媒体需要平衡对待科技领域中不同科学家的不同观点以及社会争议。娱乐化庸俗化科学通常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满足猎奇心理,这对科技传播是有害的。有些科技成果可以产生轰动效应,但媒体科技报道不能追求轰动效应(所有的科普工作都应如此),而应该采用平实的风格。

  有传媒学者曾研究指出,近年来部分传媒的科学报道被进一步社会化、娱乐化、边缘化,出现了更为隐蔽或荒唐的对科学的误读现象。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也需要更全面地看待和思考。这种情况看起来的确令人担忧,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从历史、理论还是现实来看,这都再正常不过。

  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当多的科学家也曾经不愿意接触媒体。在他们看来,媒体上充满着对科学的误读甚至是歪曲。当然,科学家的观念现在也在变化,认识到了科学家不接触媒体,任由媒体发挥,会造成更多的误读。

  媒体组织不是科学研究机构,媒体从业者毕竟不是科学的操作者(科学家),大众媒体也不是专业科学期刊。媒体在向公众通俗解释和转述科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掺杂许多非科学的东西。

  另一方面,严肃的科学本身并不天然地会吸引人。媒体对收视率、发行量的目标追求,自然也会使部分媒体要使用娱乐化的手段。

  而从现实看,我国传媒业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相当多的媒体在走向市场化,这就自然会导致媒体的分层现象。有些媒体会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娱乐公众而生存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严肃性媒体、娱乐性媒体的分类。

  部分娱乐不让人担心,如果全部媒体都如此,才会让人忧虑。目前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未来应该也不会发生,社会中总会有负责任的严肃媒体。

  退一步讲,严肃媒体上有一时的误读科学现象,也不用特别担忧。科学家们也许希望能够用一种声音来传播,但民主化、多元化社会正需要有不同的声音。科学领域本身还常有激烈的争论,有正在竞争的不同理论假说,包括那些杂音。误读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杂音,甚至有时会刺耳、对人造成伤害。

  比如曾经发生的香蕉致癌传闻使蕉农损失惨重事件,这类现象将来还可能会出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类事件本身也会极大地教育公众:我们的社会、心理、媒体转型都未完成,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希望所有媒体都作为喉舌、传播真理,这种观念不适应传媒业市场化时代了。

  其实,科学的专业性和媒体科技传播的可读性之间不存在天然的冲突。科学技术报道的专业性,也并非要求像科学家那样,使用满篇的专业术语和符号。只要不去拷贝科学家的专业论文或科学杂志,对公众来说都会具有可读性,只是可读性程度可能会有区别。

  若要在专业性可读性之间做到平衡,个人认为,第一是传播者要真正弄明白科学内容,这需要和科学家进行充分地交流,向科学家学习;第二是传播者真正用自己所熟悉的、公众能懂的语言写作;第三是从社会热点和公众关注点上寻找由头

  对非新闻报道类的科技传播来说,故事化娱乐化等手段可以增加可读性,但这只是手段、形式、引子而不是目的,不能影响思想表达。这些手法和元素要承载科学的、思想的内容。正如有内涵、有思想的喜剧一样,喜剧本身只是形式。科学的、思想的内容是根本,形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

  近几年,国内引进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的一些节目,其实都是很好的例子。科学节目可以做得很有趣味,可以很吸引人,但并不庸俗化娱乐化。他们靠的是有思想的选题、优美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高水准的专业制作等。

  不做传声筒搭建思想交锋平台

  媒体进行科技传播时,无疑需要依赖科学家的参与。科学家是科学的操作者,知识和信息最终还是要来自于科学家群体。

  理论上说,有许多理由要求科学家主动承担科学传播的责任。譬如,科学研究使用的资源最终来自于社会和公众(如纳税),科学家需要让公众了解他们的工作和进展;主动向公众传播科学,促进对科学的理解,从长远看有利于赢得公众对科学的支持;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科学家做科学不能封闭在高墙大院内,要对社会开放;在公众意识高涨和民主化进程背景下,公众在科学方面也应该有知情权,因为公众实际上是所有科学应用后果的最终承担者。

  但是在我国,有许多原因使得科学家很难主动、积极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其中,有传统观念、评价机制的原因。许多科学家看不起科普,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科学传播不在业绩评价指标中。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缺乏便捷的途径和平台也是重要原因。假如不被企事业单位、媒体、社区等组织机构邀请,科学家即使愿意做科普,也很难主动

  让科学家主动承担科学传播的责任,需要一种社会机制建设。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家申请某些科研项目,其中就明确有科学传播的要求。大学、科研机构都愿意让科学家做科学传播工作,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是科学工作的一部分。

  媒体(特别是科学媒体)应当是调动起科学家主动性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这需要媒体做好选题策划,并放弃宣传典型人物和研究成果的理念和做法。

  对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科学媒体传统上被定位于进行科技宣传科普宣传。个人认为,这种宣传的提法应该变革。这一术语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比较传统,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的理念。从客观的中性立场,更应该用科学传播科技传播

  科学不能被认为或自认为高高在上,公众只能被动接受,做科学的忠实听众。媒体在其中只能向公众讲解科学,当科学的传声筒

  由此,当代媒体需要角色转变。在过去传统的宣传理念下,媒体实际上外在于科学和公众关系,其任务只是报道科学技术的进展、转述科学家的知识、宣传科学先进人物和成果,并没有真正起到传播沟通的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不仅因发展迅速而每天产生大量新知识和新成果,也不仅因广泛应用已与经济社会、公众生活产生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须看到科学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复杂后果。

  科学进展激动人心,但基因工程等某些技术应用也令人担忧,产生了许多需要思考的社会问题,其发展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因此,媒体亟须参与到科学与公众关系中来。

  科学与公众关系中不是只有科学(家)、公众两方参与者,而是有科学(家)、公众、媒体、政府、工业部门等多方参与者。科学与公众关系也不是只有科学家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公众学习科学知识,还包括公众如何看待科学发展与应用、参与科技决策、监督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等。

  所以,媒体既要承担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让公众学习)和信息(让公众了解进展)的任务,还要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引发社会对科技问题的关注、思考、讨论。媒体应该成为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交锋、沟通平台。

  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体现于判断力。科学传媒要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关键就在提高传播的层次。媒体对科学技术与应用要有自己的判断,但不能强加于公众,而是要引导公众思考,最终提高公众在科学问题上的判断力

  科技传播需要政府推动,更需要最终受益的全社会和全民参与进来。对科技传播的投入包括资金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意识、精力、知识、技能等无形资源。做好媒体科技传播,需要政府增加支持;需要媒体加大投入、培养人才;需要传播者提高水平。如果各方面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搞形式主义,我们的媒体科技传播就难以提高水平。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本文由记者郝俊采访整理。)
更新时间:2012-04-16 14:15:38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论文论著 推广阅读好论著
首页 < (3/21 共 90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