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医将亡于药”须求制度突围
作者:罗容海
来源:2016年09月27日光明日报
“中医将亡于药”,这是近年来广泛流传在中医界的一句谶语。这句话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却似乎又无力回天。
日前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发布的《药品流通蓝皮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6)》披露,我国中药材流通基本处于“小、散、差”的状态,中医药仓储设施落后,初加工与包装技术落后,储存养护技术落后,违规使用硫黄与磷化铝熏蒸的现象比较普遍,制假售假严重,染色掺假甚至以假充真等,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中药行业发展现状的担忧。
其实,单纯的中药流通环节问题,只是中药危机的冰山一角。使用现代化的仓储物流手段,加强过程管控,严打严控制假售假,吸取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的先进经验,凭借充分有效的市场价格调控,可以有效实现中药材流通的优化和升级。
当然,种药材并不像种蔬菜那样简单,中医常用药就有400余味,加上各种地方药材,数量多达数万种,如何种出“道地药材”,这是个极具技术含量的专业活。然而,中药并不只是药材种植,还包括药材采集、药材炮制、药材存放等多个程序。相比起药材种植中的乱象,采集、炮制、存放等程序面临的问题可能还更严峻。
以炮制为例,其面临的可能不仅是失范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失传问题。过去的中医大夫,一边望闻问切,一边药不离手,甚至常常以身试药。所以老一辈中医大夫,对每一味中药的秉性和优缺点都有极强的切身体会。他们炮制起药材来,用石头器具还是金属器具,用酒用蜜用醋还是用沙用糠等,都极有讲究。这些心得,基本上属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绝不是看看书背一背就能学到手的。至于更奥秘的炼丹炼丸制膏制散等“绝学”,则更需长时间手把手教导才能入门。
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很多技术心得随着老一辈中医的去世慢慢失传,年轻人想要入门又异常艰难。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用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同时,传统中医的师承模式也随之终结,很多民间代代相传的心法心得失传。更大的问题是,高校里的中医药教育采取医药分离的西医模式,中医学侧重临床诊疗,学生无论实习还是工作,接触中药的机会极少,400味常用药都不一定认得全,更不用说鉴别和炮制技巧。而中药学则几乎已经成为化学的一门分支,中草药只不过是其进行化学提取研究的特定对象而已,至于中药如何炮制、配伍以更好地治病救人,则似乎非其主业了。
这种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懂中药的中医师越来越少,懂传统中医药的药剂师也越来越少。大家都不懂,浑水摸鱼的人借机上下其手,中药各环节种种乱象可想而知,中药出问题,中医的疗效自然可想而知。
破解“中药”困局,关键在人:从改革中医教育体系入手,遵循中医中药内在规律,借鉴传统中医师承优点,手把手指点,才能将年轻人一步步带入门。舍此,其他措施都只能算小修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