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皮影戏
作者:巫其祥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4日 来源:西安日报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羊皮戏”、“人头戏”、“土影戏”、“驴皮影”,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锣鼓音乐。
明末清初,皮影戏由陕西关中传入安康地区。先在安康的恒口、五里落脚盛行,很快传到汉阴、宁陕、紫阳等县。由于皮影戏是小戏,直接与观众见面的皮影戏人物不过一尺左右;班子的演唱人员少,阵容小,一个皮影戏班多则六七人,少则三四人。一般由一人“栏门”主唱(俗称“掌签子”即耍影人),其余人员兼配唱及文武场面乐器伴奏。由于人员精少,一般要求一专多能,一身兼司数职。班子有戏箱两口,存放皮影和乐器,无论肩挑背驮,一人即可,不管院落田头,挂起“亮子”(屏幕),随处可演。演唱者大都既是艺人,又是农民。他们农忙务农,农闲演出;有的即聚即散,短期组合;有的长期搭班,流动巡回。秋冬二季,丰收之后,演出活动极为繁盛。安康各地,处于秦巴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特别是广大山乡,山民居住分散,大场地较少,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大戏班很难进入深山老林,因此皮影戏这种小而灵活的民间艺术备受山民欢迎。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从安康的关庙到五里、恒口,方圆不足百里,仅皮影戏班社即达36个之多。汉阴县月河川道和南北两山即有皮影戏班26个。平利县的弦子腔的李家班,祖孙三代,传徒数十人,班社20余个。许多皮影艺人都很有名,清光绪庚子年,汉阴皮影老艺人陈长根,曾到西安参加慈禧太后祝寿御演,受到赞赏。
中国皮影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有些地方的官府害怕皮影戏黑夜场所聚众起事,曾一度禁演,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受到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解放后,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1954年首次举办皮影戏汇演,艺人互相观摩,交流经验;1956年汉阴皮影老艺人李兴儒参加安康全区10县皮影戏调演,荣获一等奖;并出席西北五省区皮影、木偶调演大会。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专门来汉阴拍摄李兴儒皮影表演大师专集,他的绝技是双手能舞8个皮影对打,其动作各异。
雕刻皮影也是一门十分考究的民间工艺美术。其中杰出者,有安康的哈富利、哈富贵、杨金年、唐兴金及汉阴的刘同茂等,数十年的皮影雕刻生涯,练就了一套精巧功夫,刀法精细,线条流畅,色调醒目,形象逼真,不褪色不变形。我省关中和四川、湖北等外省一些客户不远千里前来成套订做。刘同茂的皮影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并受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