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人类足迹今何在?
2012年06月03日 来源: 科技日报
5月29至31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非洲古人类学论坛”在京召开。60余位中外学者在古人类化石、旧石器考古、古人类生存环境、年代学等研究领域深入交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介绍,2008年以来,中非双方通过人员互访、合作研究、会议交流、化石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形式,开展了丰富的交流。在中非古人类演化关系、现代中国人起源、古人类脑演化、新方法与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合作研究成果。
随着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的挖掘,古人类头骨的发现,带来了一股考古热,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福建先人的足迹分部在哪?先人们怎么生活?日前,福建博物院自然馆副馆长范雪春、福建昙石山博物馆原馆长林公务根据考古发现,为大家解开谜团。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福建地区最早出现的人种为“闽人”。“闽人”是福建人种中的土著,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人。先人的成长并不容易,在几十万年的进化学习过程中,从茹毛饮血慢慢学会了打猎、用火,后来甚至学会烧制器具,种植水稻,进而才有了今日绚烂之文明。
过着群聚生活 学会剥兽皮
时间:40万年—20万年前
地点:漳州莲花池山
范雪春介绍,莲花池山遗址位于漳州北郊台地里。1989年,因为修建公路之故,进行了考古挖掘,发现了27件石器,形状各异,有的还很尖锐。
范雪春说,当时考古队员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给这个遗址现场断代。这个遗址上没有找到化石,只好取出了泥土做分析,确定了这是一处距今40万年到20万年之间的遗址。这也是目前福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处先人生活遗址。
根据这些出土物的石器,范雪春推测,那是当时人们生活用的工具,他推测当时人们可能过着群聚的生活,靠这些石器来砸开植物的块根,以及植物硬果壳。
有意思的是,在这批工具中,发现了一个被打制得十分尖锐的器具,范雪春说,这是最原始的“剥皮器”。估计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用这个器具把皮毛剥去,再食用。
根据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当时北京周口店地区生活着北京猿人,已经懂得用火。因此范雪春推断,这一时期生活在福建莲花池山的老祖宗们,可能也懂得享受烧烤的美味。
开始懂得打猎 有一套完备的“解剖”工具
时间:18.5万年前
地点:三明万寿岩灵峰洞
万寿岩灵峰洞遗址在三明市西郊的岩前镇上,1999年在这进行的考古挖掘,找出了石器75件,以及虎、竹鼠等化石。
范雪春说,这一处遗迹的时间被鉴定为已距今18.5万年。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比莲花池山生活的人更聪明了,懂得打猎。打猎的工具还是石器。范雪春说,可能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套完备的“解剖”工具。因为出土发现的兽骨上,有明显的砸痕,显然是用工具造成的。
而灵峰洞出土的动物化石来看,先人们的“伙食”还不错。根据考古发现,有一种个体极大,长达4米,高2米左右,习性类似于河马的动物,叫做巨貘,当时就生活在万寿岩地区。要想尝到这种庞然大物的美味,先人们必须靠集体合作的方式才行。
狩猎工具更先进 捕捉“美味佳肴”
时间:10万—5万年前、3.7万年前、2.9万年前
地点:三明万寿岩船帆洞、3号支洞
就在灵峰洞的边上,还有一个船帆洞。范雪春回忆,这一处洞穴的3号支洞,带给考古队员们无限惊喜。
这是一处距今10万到5万年前的生活遗址。同一时间,在中原地区生活着著名的“山顶洞”人,因此船帆洞的3号支洞里生活的,算得上是福建版的“山顶洞”人。
范雪春老师介绍,这一时间段的他们所使用的石器,比在灵峰洞里发现要更加精致。而且在洞里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估计正是因为狩猎工具的进步,让他们能捕捉到更多“美味佳肴”。
而在船帆洞的主洞里,通过考古挖掘,还发现了距今3.7万年、2.9万年前人类生活的痕迹。
更具手工天赋 学会烧制陶器
时间:1.7万年—7000年前
地点:漳平奇和洞
对于奇和洞遗址,范雪春总结,这一时期的人们显然更具手工天赋,因为手工磨制的石器出现了。他说,在考古过程中,有一种长方形,单面刃的工具,先人们在石头的一端磨出一个尖端,然后装上木柄可以用作砍伐、刨土。这种磨制石器的出现,是进入新时期时代的标志。
而且他们已经会打造手工艺品,一种类似鱼形的装饰品。从出土物看,这种装饰品不仅有鱼眼,连鱼鳞都很神似,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巧手。
此外,从这时候开始,福建的先人们已经学会烧制陶器了,洞里出土的碎片就是最好的证据。
发现福建地区 最早的“餐具”
时间:6000年前
地点:平潭壳丘头遗址
这一处位于海岛上的遗址,是福州地区发现的最早先民聚居、栖息的地方。
范雪春介绍,当时的人们在这生活,已经学会用使用陶器,种类有釜、罐、盘、碗、壶等。而且比起在奇和洞里的先人们用的陶器,这时候他们已经更加讲究美观。因而在器物的外观上会画上漂亮的花纹。
此外,这一时期生活在平潭的先人们,还掌握了比较高明的烧制技巧。范老师说,他们找到一个出土器物,从底部的轮廓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懂得用轮制的机器来捏陶坯,证明了先人们的智慧。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发展则比福建地区要迅速,在西北出现了仰韶文化,在山东发现了大汶口文化。
懂得饲养猪狗 学会种植水稻
时间:5000年前
地点:福州昙石山
福建昙石山博物馆馆长林公务介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发展到相当“文明”的阶段。举个例子,从食物上来说,他们不仅可以打猎,还可以捞海鲜,更重要的是,原始农业的雏形已经萌发。
根据考古发现,遗址中普遍有居民食后扔弃的兽骨和大量海生介壳。有趣的是,发现的出土物中,还有一种吃海鲜专用工具——背面带人字形纵脊的石锄和双孔或四孔的牡蛎壳铲子。
此外,考古发现了稻米颗粒,推测这一时期的先人已经开始发展原始农业。这一点,影响至今。同时在考古中发现,先人们还懂得饲养猪、狗。这一时期在这生活的人,颇有现代人生活的雏形。
广西坛洛发现古人类遗址 香蕉林出土4000年前石铲
一处具有4000余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遗址,近日在南宁市坛洛镇同富村雷懂坡的一片香蕉林被发现。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出土了数百件加工精美,类型丰富的平肩铲、斜肩铲、锯齿状肩铲三种代表不同时期的石铲。考古专家称,该遗址文化性质应与祭祀有关,年代也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尽管未能对其真正功能作出最终判断,但本次发现将对研究石铲现象和稻作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据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强介绍,与以前发掘的石铲相比,此次发现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加工更精细,对大石铲文化现象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此次发掘的数百件石铲,尽管绝大部分都是半成品,但加工却较为精细,这在历次发掘中也是少见的。石铲的类型也比较丰富,从制作流程上来说,有成品,也有毛坯,而在形式上来说,涵盖了平肩、斜肩和锯齿状肩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