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关系探析
作者:于晓雷
2013年08月12日 来源:《前线》
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来说是一种追求生态良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突破,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它在实践中应该更能维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实中国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造成的,而恰恰是对这种内在本质违反的结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达到生态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体社会成员有高度的道德觉悟,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重大社会差别。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也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发展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追逐利润。
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假如没有自然环境持续地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人民丰富的物质享受、崇高的政治信仰、高尚的精神追求就无从谈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的成果也会在人们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加以体现和获得。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与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组成部分,把其融入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之中的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耦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原则。生态文明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主义,认为人虽然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就是一种和谐的社会,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此当中国共产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之时,实际上已经顺理成章、合乎逻辑地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在社会发展观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反对资本主义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对自然界的无限制掠夺和破坏,强调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符合生态原则。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都要求它们必须摆脱原先那种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的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模式。即中国的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在历史使命实现上是一致的。科学社会主义始终把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的支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靠的是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优劣,不仅要看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还要看谁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谁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谁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以追求利润的无限扩张为目的,而以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同样,生态文明也倡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体系,保障人的发展、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在国际关系中,它反对生态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所以二者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实现公平,公正。
虽然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仍要求我们必须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去检验和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最终要以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采取切实措施,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状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