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风云”之旅
作者: 记者 鲍晓倩
2013.10.08 来源: 经济日报
风云卫星发射前,我国曾有过依靠国外卫星观测资料的历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开始研发属于自己的气象卫星。
第一颗气象卫星,我国比美国晚了28年——1988年9月7日,我国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25年来,风云卫星的成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风云一号”A星仪器红外光谱受水汽污染影响使用,在太空只工作了39天,卫星姿态失去控制而“早亡”。1990年9月3日发射的“风云一号”B星也因同样的原因,只在轨正常运行了158天。
起步虽晚,进步却十分惊人。此后,风云卫星逐渐摆脱“短寿”困扰,改进了姿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扫描辐射计的性能;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数传码速率相应提高一倍;星上安装固态存储器,实现了延时图像传输(DPT)的数字化……一系列的改进使风云卫星性能大幅提高,寿命也大大超过两年的设计寿命。1999年5月10日发射的“风云一号”C星寿命达到8年,“风云一号”D星也于2002年5月15日顺利发射。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也是我国最先研制和发射的对地遥感应用卫星,解决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和精确入轨、长寿命的三轴稳定姿态卫星平台、高质量的可见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全球资料的星上存储和回放,对卫星的长期业务测控和管理、地面资料接收处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和长期业务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我国第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定名为“风云二号”。“风云二号”A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分为三个批次,01批卫星包括“风云二号”A星B星,属于试验型地球静止气象卫星。02批有C、D、E三颗卫星,为业务型卫星。相对01批卫星,02批卫星技术性能有较大改进,星载扫描辐射计由3通道增加到5通道、增加了星上蓄电池供电能力,以保证卫星在春、秋分前后进入地影期间对全星供电,星上仪器不关机。
2012年上半年,“风云二号”03批卫星——F星发射,性能在02批卫星的基础上有适当改进,以确保在轨运行的第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向第二代实现连续、稳定的过渡。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它是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在功能和技术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具有质的变化,具体要求是解决三维大气探测,大幅度提高全球资料获取能力,进一步提高云区和地表特征遥感能力,从而能够获取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的大气、地表和海表特性参数
“风云三号”的研制和生产分为二个批次,01批共两颗卫星,A星和B星为试验星,分别于2008年5月27日和201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作为02批业务星的首发星,风云三号03星于2013年9月23日成功发射。“风云三号”卫星系列将应用1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