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流芳
——浅谈民国书画的艺术价值
作者:万峻池
时间:2011年08月05日
来源:文汇报
民国时期在人类发展史上也许只是短暂的一瞥。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神州大地顷刻灰飞烟灭,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国势衰微,外忧内患,战祸不绝,灾害连年。此时的书画家依旧饱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无比挚爱,在动荡的岁月、恶劣的环境、简陋的画室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将一腔豪情和热血倾注于笔端,充分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流露出对祖国、对故土、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更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与憧憬。同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各地书画家借鉴传统,发扬广大,探索西学,开拓视野,走出书斋,面向现实,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诸方面都出现了一批令国人引以为豪的大师名家,并以其各具特色的墨彩华章流芳艺坛。
二十世纪公认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大师中,吴昌硕逝于1927年,其艺术活动大部分在清末,只赶上了民初的十几年。黄宾虹逝于1955年,齐白石逝于1957年,徐悲鸿逝于1953年,此三人在民国年间便享有盛名,许多精绝之作也是在那个时期问世的。张大千于1936年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去敦煌考察,早年艺术活动在沪、京一带,画名盛于民国。傅抱石于1939年迁居重庆郊区金刚坡,潜心于艺,破茧一飞,1942年在重庆首次举办个展,一举成名。潘天寿曾得吴昌硕、李叔同教诲,27岁至上海,先后执教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傅、潘的艺术活动一半在民国,有声于时;一半在新中国,达到颠峰期。刘海粟、林风眠、李可染三人成名于民国,艺术活动延续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十位大师都是开宗立派、人气超高的重量级人物,其艺术成就早已跨出国门,可与西方顶级艺术大师一争高下。
二十世纪初,中国美术馆院校如雨后春笋,在京、沪、穗、苏、宁等地拔节而起,有效地改变了以往课徒式的书画教学方式,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课程,许多书画名家纷纷执过教鞭,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活。二十世纪诸位艺术大师除了吴昌硕外,其余都有在美术院校执教的经历。如齐白石曾经徐悲鸿推荐,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黄宾虹执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徐悲鸿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大学及中央大学艺术系,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潘天寿先后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国画教授,张大千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林风眠创立国立杭州艺术学院,任校长及教授。其余如王震、刘凤起、赵叔孺、周祖荫、黄君壁、马晋、房毅等名家均在各地院校任教。正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力行,循循善诱,才使二十世纪学院派绘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书写出辉煌的华彩篇章。当代艺术院校传其薪火,英才辈出。
民国年间学院派绘画的特点是注重传统,不囿绳墨,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在写生的基础上锤炼笔墨,探求新的绘画语言。有的画家更是跨出国门,学贯中西,在中国画推向市场、服务民众的历程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以及近十多年的市场运作,优劣、高下、文野,脉络已相当清晰。
民国年间,新一代海派书画家高举继承创新的旗帜,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兼容并蓄,雅俗兼顾,无论从题材形式,还是笔墨技法都能顺应潮流,贴近社会,面向大众,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均有高手馆领风骚,上海既是全国书画创作的半壁江山,更是交易活跃的宽广舞台。海派以作者群体坚强、作品精到耐看,深深吸引了海内外的收藏家。海派书画收藏相继出现了五大名家,一为庞元济,系浙江南浔富商,江南民族工业的先驱者,除了有巨大的财力作为后援,再加上他本人擅书画,能诗文,精鉴赏,因而在海派收藏界占据头把交椅,郑孝胥称他为“虚斋主人收藏甲于东南”,有“南庞北张(伯驹)”之誉。其将平生所藏辑成《虚斋名画录》20卷,《续录》4卷。所藏书法仅唐代就有颠张、醉素,孙过庭、颜真卿等。所藏名画则有董源、巨然,马远、夏珪、元四家、明四家、四王、四僧等。二为吴胡帆,其祖父为清末重臣、大收藏家吴大澂。吴胡帆本人为书画大家,青绿山水冠绝一时,揣摩研习,学养高深,藏有怀素《千字文》,米芾《多景楼诗》,刘松年《四皓图》,赵孟頫《枯木竹石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松窗读书图》等,他所藏的历代状元扇也是大宋的专题特色收藏。三为张大千,重量级作品有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徽宗《翠竹双禽图》,黄山谷《廉颇蔺相如合传》等达170件。四为张葱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吴胡帆、张大千的收藏不相上下,惜因不善经营产业及其他因素,致使大部分收藏均流失。五为王季迁,藏有北宋武宗元唯一的存世作品《朝元仙仗图》,马和之的《九歌图》,唐寅的《桐庵图卷》等都是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