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追求
作者: 李建永
2014.02.15来源: 人民日报
追求就是坚持选择,坚守心灵。生活中最难的是选择,更别说坚持和坚守了。孔夫子弟子三千,贤徒七十二,最杰出者也只有寥寥十人——后世称之为“四科十哲”——子夏便是其中之一。就是这样一位矢志求道的贤哲,面对现实中豪门巨室宝马香车,红男绿女花花世界,一时竟不知如何选择,作何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写道:“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据孔子的另一位高足颜回所言,夫子讲道“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按说是很能吸引、感染、折服、归化弟子的,然而,子夏一见“纷华盛丽”即生艳羡,手摹心追,头晕目眩,现实和理想打架,选择与追求纠缠,奈何?这种心灵上的纠结,在孔门弟子中绝非子夏一人。有的弟子甚而放弃当初的美好追求,跟现实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世俯仰,随波逐流,甚至附益权贵为之聚敛,乃至于遭到孔子怒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正因如此,太史公司马迁才扼腕长叹:“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也好,社会也罢,一旦放弃向上向好的追求,立马就会下坡出溜一泻千里。好在子夏在一番焦虑纠结之后,终于回归“闻道而乐”,可谓自胜者强。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子夏(卜商)与子贡(端木赐),均在孔门“四科十哲”之列,论脑瓜子灵和嘴皮子溜,一般多认为子贡要更优秀一些。然而,子夏喜欢“上比”,愿意与能帮助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人交往;而子贡则喜欢“下比”。追求不同,结果自然迥异。在孔门弟子身通六艺的七十二人中,“唯子夏于诸经独有书”——只有子夏一人对“六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钻研,分别有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并在黄河龙门一带身体力行,讲学布道,使儒家文化流布深远,泽被后世。
追求,也是一种自我评估、设计、期许和暗示。一个人的自我暗示,往往蕴藏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一笔丰厚的财富。吾虽生也晚矣,但见识过“心战未决”的人却太多太多了!他们大多在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颇有追求,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日益放逐心灵,日渐放弃追求,在所谓消受生活消磨时光的同时,反而被生活消受、被时光给消磨掉了。放弃总是要比坚守来得潇洒轻松一些。他们常常不无“洒脱”地说:得了吧,咱还是现实点儿好,追求理想能当饭吃?他们所谓的无所追求,其实也算是一种“追求”吧。
有选择,必有放弃;有理想,才有追求。有追求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它包含着坚守与担当。谚曰:“有勤心,无远道。”追求就是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奋进的一项长线的系统工程。《易》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那些个半途而废的所谓“追求”,就像是一摊半拉子工程,令人难以为情,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