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论文论著 >> 学者需要具备的基础

学者需要具备的基础

作者: 吴忠民

2014.03.03  来源: 学习时报   

 

  作为学者(学术研究者),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固然很不相同,千差万别。尽管如此,但总有些相同之处,总有些一般性的规律可以遵循。一般来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如果同时具备了必要的基础和必要的研究能力这样两个方面的条件,就能够成功地履行学者的社会责任,实现其所从事职业领域的研究目标。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必须拥有以下几种基础性的质地条件。

  第一,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学术研究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社会事业。作为一种职业,学者需要有一种职业伦理;作为一项事业,学者需要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也就是张载所说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和胸襟。学术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这种社会责任感既表现为学者对学术、对自己所选职业的敬畏感和正心诚意的心境,也表现为对苍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献身精神。一个学者最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想到自己是在为我们所热爱的人民和社会而从事一项神圣的事业,就激动不已,就具有一种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经历一切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毋庸讳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可谓是命运多舛:先是遭受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折腾,继之是遭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接着又是遭受官本位等不良因素的种种侵蚀。凡此种种,重创了中国的学术生态和学者群体。面对着种种不理解、诱惑和冲击,一些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在减弱,批判精神在钝化,建设及创造精神在消退,同时,种种商业功利、讨巧、泡沫、造假等不良风气开始在学术界出现并蔓延。在这样的情形下,对于一个中国学者来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学者具有一种定力、一种不竭的研究动力。

  第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是否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学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做出学术贡献的重要变数。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一旦选好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那么,不但可以持续地推出系列产品,而且,逐渐会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种心中有数的感觉,逐渐会形成一种学术自信和有效的学术判断。原因很简单,假如是长时期围绕着同一个大方向去进行研究,那么,随着相关成果的不断积累,越往后面,每写一篇文章,可以说都容易成为这个研究方向的制高点,容易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取得学术话语权。相反,一个学者的研究方向如果比较分散,那么其结果肯定是每一项研究都是浅尝辄止,研究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性价比必然是相对低下。比如,同样是写10篇文章,如果是分散在10个研究方向,那十有八九是每一篇文章都比较一般,很难有新突破。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是,有的学者被公认天分很高,本应推出很多学术成果,但由于兴奋点过于繁杂,牵扯精力过多,因而最终其成就十分有限。

  这里,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向显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简单来说,其标准至少应当有两个,一是能够打动自己,二是能够打动别人。

  第三,有一个自己喜欢、擅长并且能够持续关注的中层理论。

  理论是解释问题的工具或框架。如果没有理论做依据,那么,很多研究没法进行。即便进行研究,其结果也多是工匠式的研究。所以,当研究方向选定后,进一步的问题就是选好一种合适的理论。理论过大或过小都有局限。理论过大,同研究对象很难形成贴切有效的对接,容易造成解释过于模糊、过于笼统的情形,缺少科学性,有时甚至会形成一些似是而非、大而无当的牵强解释;理论过小,则难免出现视野过于狭窄、解释力不强的现象。这样看来,在不少情况下,选择某种中层理论(比如社会公正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合作理论、平等理论、自由理论、社会阶层理论、现代化理论、社会转型理论等等),是一种恰当合理的选择。

  选择好某种中层理论的最大益处在于,不仅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个依据和归属,而且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可持续的积累。中层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上挂下连,即:既能够同宏观理论实现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能够相对精当地解释特定研究方向所关注的具体问题。这样看来,在很多情形下,只有依据某种中型理论,才能科学有效地认识问题。比如,同样是研究改革,如果只是把改革当成自己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而没有某种中层理论作为依据,只是运用大而化之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话,那么其研究肯定很难深入进行。相反,如果是依据自己比较擅长的某种中层理论比如现代化理论、社会风险理论、社会转型理论或是民主化理论来研究改革,那么,这种研究肯定富有成效,容易形成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而且还能够在具体的研究中使这种中层理论得以不断丰富甚至是得以深化发展。

  第四,有多层面并且是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同现实世界相一致,知识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才人为地将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就一般情形而言,如果只是基于某一学科来从事某一方向的研究,则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所以,应当以一个学科的知识为主,并大量学习、储备其他学科特别是相关学科的知识。

  学者的知识储备不应仅仅限于汲取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当多了解现实社会的具体状况。陆游说的很有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当多接地气,多到不同的地区去看看,同不同人群的成员多交谈多交流。如是,便能获取对社会对问题鲜活的、多层面的和立体的认识。另外,学习不应仅仅限于文字作品,还应当多看一些影像作品,比如《凤凰大视野》《哈佛大讲堂》《大国崛起》《金砖之国》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等等,以此获得对社会对问题的带有质感性的认识。现实世界充满了生命张力。现实世界的生命张力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感受。对现实世界生命张力的有效感受会带来学术的张力。

  第五,有刻苦勤奋的精神。

  但凡成功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一种刻苦勤奋的精神。道理很简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天工作两个小时的人,同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人相比,在收获上自然是差别很大。正如法律史学者瞿同祖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术研究是艰苦和严肃的工作。如果不付出辛勤的劳动,不认真地对待你所研究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著名哲学家罗尔斯以学术研究为终身勤奋追求的事业,在78岁的时候,又推出了名著《万民法》。其所作所为,实为学者之楷模。

  (作者: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

 

 

 

更新时间:2014-03-04 12:42:22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论文论著 推广阅读好论著
首页 < (1/21 共 90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