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经济轮廓初显
2015年07月06日 来源:北京商报
“互联网+”正在以崭新的发展模式塑造传统行业并创造新生业态。国务院印发的“互联网+”行动意见,囊括11个重点领域,许多传统企业都在运用互联网推动系统的集成创新,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另一方面,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下,“互联网+”也成为最重要的抓手。
目标直指新经济形态
此次,《意见》为“互联网+”行动定下了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意见》指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副教授徐振宇表示,短期目标更多地是为了检验各领域与“互联网+”融合的效果,期间可能还会做出个别调整,等到“互联网+”概念与各领域完美融合之后,依托于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才能够真正地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主角”。
“《意见》是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说。
互联网连接全产业
“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麦肯锡全球董事陈有钢认为,“互联网不仅可以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之一,还将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在生产力、创新和消费等各方面为GDP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在《意见》中,部署了“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11项重点行动。这些行动计划既涵盖了制造业、农业、金融、能源等具体产业,也涉及环境、养老、医疗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业界普遍认为,当互联网与各产业全面对接,新经济形态将初现雏形。
徐振宇表示,“互联网+”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这11个领域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这11个领域相对其他领域而言更容易与互联网结合,产生化学反应;另一方面,像现代农业、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加入肯定也是对应部门从中积极协调的结果。
可以预测,“互联网+”下的新经济形态将更为健康、良性发展。以工业为例,在全球22个大的工业门类中,中国有7个门类居全球第一。但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坦言,产业结构不均匀、居于产业链低端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工业。接下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尤其是“互联网+”被寄予厚望。
另外,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也表示,国家一直希望各行各业能够利用互联网手段改造传统经济,实际上,类似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与“互联网+”的关联已经十分紧密,能够为加入“互联网+”的新军提供经验借鉴。
达成目标尚需政企合力
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政府与企业又能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在一些专家看来,想要确保“互联网+”行动的落地,必须要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逐步破除行业壁垒,放宽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同时,政府应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并加强重要领域的引导扶持。
梁振鹏分析,政府的确需要在公布《意见》之后进行一些更加细化的操作。在他看来,《意见》只是设定了一个大体框架和发展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更多的细节问题有待落实。
但徐振宇则表示,政府不能过多地干涉“互联网+”行动,更不能去纠正或替代类似的市场行为。在他看来,政府之手应该作为市场之手的补充而存在,并帮助扩展市场范围。他认为,对于政府来讲,“互联网+”并不是其完全熟知的领域,贸然出手干预有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电商、金融等领域,它们与互联网的结合基本上是尊重市场规则的自发行为,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徐振宇说道。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要做的就是尽快转型,积极适应新的模式和经济形态。”梁振鹏说道。他表示,企业是实施“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应主动适应变化,积极开展类似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等符合“互联网+”发展思路的新模式。(记者 肖玮 实习记者 南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