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宝柱
来源:知识产品网
中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呈明显的增长态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达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患病率全面增加,加之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心脑血管发病将进一步增长。
资料记载,1992年,心脑血管病死亡占世界人口死因构成的25%,居各种死因首位。据统计,中国死亡率居首位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人中大约有30%是死于脑血管疾病。1957年,中国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率为86.20/10万,占人口死因的12.07%;1994年,分别增至217.07/10万和40.72%。
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往往又归结到高脂血症,血脂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对身体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高脂血症,俗称高血脂,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发病率高,我国约有9000万人患有高血脂。高血脂非常危险,被称之为“无声杀手”。目前,在我国人群中,总的趋势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研究表明,随着体重、腹围、血脂的上升,新的心血管发病及死亡率高峰随之到来。心脑血管发病因素中,遗传只占15%,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原发性高血脂症和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血脂症,则以酒精滥用或肥胖引起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较为普遍。
当饮食中亚油酸充足时,减少饱和脂肪酸,可以明显地降低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在血中的水平,也有利于防止过早出现高血压病。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利于预防血栓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饮食中胆固醇含量<450毫克时,50%可被吸收,如每天进食1600毫克,仅有32%被吸收。胆固醇的吸收虽有自限作用,但由于摄入量高,人体胆固醇吸收的绝对量还是有所增高。需要指出的是,过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也可使体内有害的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增加,同样对身体可产生多种慢性危害。
研究发现,红参皂甙能够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增强机体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这些效应均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红参中还含有多种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脂质的成分。红参能够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的能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保证心肌细胞得到充足的血液和氧的供应,从而可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红参不但对高脂血症有满意的疗效,而且对高黏滞血症也有较好的效果。基于红参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红参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认为,自由基可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生,造成血管内膜和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红参恰恰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
有研究发现,红参有抗血小板血栓形成、提高机体衰老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从而证明红参的确可以抑制血栓形成,能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红参肽类物质对“现代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具有调控这些疾病的功能。
红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很复杂,与其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红参皂甙有这种作用,红参多糖也有这种作用。
研究证明,红参对机体的血压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它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异常波动的血压对心脏的不良影响,减少各种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现代临床上的中医师经常使用红参来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研究已经证实红参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体现在红参可以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提高心脏做功能力、降低心率、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等。红参不仅可以作为药物治疗冠心病,而且可以作为保健品来预防它的发生。
红参中含有的硒,研究证实具有保护心血管功能,维护心肌健康。许多调查发现,血硒高的地区居民心血管病发病率低;动物实验证实,硒对心肌纤维、小动脉及微血管结构及功能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克山病,缺硒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红参中含有的钙,能够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包括神经冲动的传导、心脏的正常搏动。有人认为,某些高血压与钙不足有关。钙还参与血凝过程、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及细胞内胶质稳定性。
现代药理学证明,红参可以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因素不良影响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这提示我们,红参可能对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梗死等急性缺血性疾病有治疗和缓解作用,且可以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并减少或减轻缺血、缺氧造成的急性损害,减轻并发症和应激性损伤,更有利于后期的康复。
红参抗应激的能力,只有在人体面临着某种“挑战”时,才表现出其异于寻常的作用,绝不影响自发活动(适当剂量),而且,也无兴奋剂的不良反应。无论对高温、低温、疲劳、放射线、化学因素还是致病的细菌、病原微生物,甚至接种的肿瘤,红参的这种作用都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目前,对于红参黄酮药物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方面。研究认为,红参黄酮的降血脂、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学基础。
相关研究还证实,红参黄酮的降压机制不是抑制心脏射血作用的结果,而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外周血管,使其扩张所致。
(作者:延边州老科协副会长、健康咨询分会会长、延边州科普卫生健康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