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应当系统思考统筹谋划
——专访安徽省科技厅厅长 兰玉杰
2015年09月14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 吴长锋
“科技体制改革重在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宏观层面重点是‘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中观层面重点是‘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微观层面重点是抓好营造环境、简政放权、政策引领等工作。‘1+6+2’政策,就是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引导,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遵循科技规律和市场规律,2014年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被称为创新型省份建设“1+6”配套政策,2015年再次修订拓展为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形成覆盖创新驱动发展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在全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引起巨大反响。日前,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安徽省科技厅兰玉杰厅长。
记者:安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考虑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兰玉杰:安徽科教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基于这个现实,我们不应当孤立地看待科技体制改革,应当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思考,放在建设美好安徽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去适应和引领,系统思考、统筹谋划、综合配套,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
为此,我们在深入学习研究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列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实际,进一步厘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一是遵循规律。始终遵循科技规律、市场规律,突出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手段,突出政府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突出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突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二是找准定位。坚持研发是基础、转化是关键、应用是导向,瞄准支撑经济转型升级,谋求安徽未来发展新优势。三是明晰思路。坚持“全省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四是突出抓手。明确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力军,把高新区等园区作为主阵地,把各类创新平台作为重要载体,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重要依托。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重点从五个方面突破:一是抓科技统筹谋划。重点是抓好我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推进“两报告一系统”建设(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和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二是抓政策拓展实施。突出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深入推进合芜蚌试验区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中关村4项新政策等重大政策试点实施。三是抓区域创新布局。深入推进合芜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带动全省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加快建设发展。四是抓产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统筹推进重大创新政策、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平台载体、重大创新人才一体化部署,提升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五是抓科技治理能力。着力提升科技依法治理能力、统筹配置科技资源能力和科技资源共享能力。
记者:安徽出台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这样的政策设计主要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兰玉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政府来说,宏观层面重点是“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中观层面重点是“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微观层面重点是抓好营造环境、简政放权、政策引领等工作。我们出台“1+6+2”政策,就是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引导,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一是营造环境,形成激励企业和个人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想创新的真正能够创新。二是简政放权,让企业真正牵头搞技术创新,让真创新的企业获利。三是政策引领,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就是要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清障搭台,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让想创新的真正能创新,让真创新的企业能获利,让创新人才能流动,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
记者:安徽出台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其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兰玉杰:我们出台实施“1+6+2”政策,最大的亮点就是突出遵循规律、突出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突出产业企业,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统筹和均衡、科技金融对接和融合,进一步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了科技培育、转化、集聚、创新、结合的规律,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速创新驱动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主要改革形成了四大机制:一是“省抓推动、市县为主、部门服务”的责任机制;二是“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推进机制;三是依据市场和创新绩效评价进行后补助的支持机制;四是统一指南、发布、受理、论证、公布、平台的“六统一”管理机制。
记者:安徽在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尤其是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兰玉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我们牢固树立起“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期通过引进一批人才,转化一批成果,培育一批企业,形成一批产业,促进科技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
在具体政策措施上,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绩效考核”的原则,对携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科技成果,在皖创办公司或与省内企业共同设立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每年遴选30个,分A、B、C三类,对每个人才团队省市分别参股扶持1000万元、600万元和300万元。对科技团队创办的企业5年内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或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省扶持资金在企业中所占股份全部奖励给团队成员,每延迟1年上市奖励比例减少20%;或达到协议约定年上缴税收额,按照协议约定给予奖励。另外,对科技团队创办的企业连续3年以上销售收入或上缴税收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的B类、C类科技团队,可继续申请省扶持资金支持。
记者:安徽在政策导向上怎样体现出支撑产业转型优化升级?
兰玉杰:今天的科技布局就是未来的产业布局。我们坚持把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全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围绕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对企业购置研发仪器设备,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给予补助奖励。去年省里共兑现奖补资金3.02亿元,引导企业新增研发投入31亿元,新建国家级研发机构15家。今年进一步降低了政策门槛,扩大了补助范围,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聚焦我省优势产业、企业和学科,择优支持培育高水平实验室创新平台,省连续3年、每年给予100万元扶持。二是围绕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根据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市联动,部署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省市分别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20%的资金补助,3年一个实施周期,滚动支持、动态调整,加强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三是围绕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出台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实施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力军。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653家,居全国第八位。四是围绕产业推进大众创业创新。研究出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平台建设,引导支持各市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307.3亿元、增加值1750.1亿元,同比增长11.3%和12.4%。其中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能源与新能源、材料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增加值增长都超过15%以上,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记者:安徽提出对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目的是什么?如何实施?
兰玉杰:对各市开展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精神,真正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上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实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上取得新进展,谋求安徽未来发展新优势。
具体做法上,通过采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R&D经费占GDP比重、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等10个指标,并委托专业机构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加权平均计算,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对全省省辖市开展评价并发布评价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督促市县政府真正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全国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安徽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将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地区开展先行先试。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化全局和责任意识,勇于创新,主动改革,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新成效,示范带动全省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贡献度、支撑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