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年俗顺口溜儿
2016年02月04日 来源: 北京日报
年根儿底下,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忙着要过年,电台电视台也在紧锣密鼓地做春节节目,于是乎,人们又提起了那个有名儿的京城年俗顺口溜儿:“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个顺口溜儿在北京已经传播得有年头了,很多小孩儿也会说,甚至有人把它归到了《北京童谣》里。笔者在几年前的电视节目里,也看到有民俗专家在详解这个年俗顺口溜儿,认为顺口溜儿准确地反映了京城,如顺口溜儿所说,春节的头七八天,每一天该干什么,都是有讲究的,并且追根溯源,找出了其中的出处。
应该说,这个顺口溜儿比较贴切地反映了老北京的年俗。头春节,念叨念叨这个顺口溜儿,也能增加点儿过年的喜庆气氛。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顺口溜儿已经是“过去时”了,它并不能反映现在人们过年的年俗。
比如“二十三,糖瓜粘。”为什么这天要吃糖瓜儿(北京人也叫关东糖)呢?因为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所以得在他的嘴上抹点儿糖。由此演变成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的民俗。现如今,谁家里还供灶王爷呀?年轻人也许连灶王爷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此外,人们忌惮于糖尿病的侵扰,谁没事儿嘴里嚼关东糖呀!所以,“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年俗,早已不适用当今时代了。
当然,时过境迁,过年也要与时俱进。您如果细琢磨,年俗顺口溜儿的每一条都过时了。相信过年之前,在家里炸豆腐,煮白肉,杀公鸡,把面发的家庭不会很多了,尤其是城市家庭。现如今,北京人过年讲究到餐馆吃年夜饭。一顿年夜饭,这些自己动手备料的繁琐事儿全都解决了。
笔者查阅了许多关于老北京年俗的史料,发觉这个流传很广的年俗顺口溜儿,并不是老北京的“产物”,至少在民国以前,有关北京民俗风情类的书里,找不到这个顺口溜儿。估计这个顺口溜儿产生的年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了八九十年代被人们重新提起,并有所发挥。
我认为这个年俗顺口溜儿,只是北京人对年俗的大概描述,带有“写意”特色,并不是全部,也没有必要去牵强附会,寻找它的出处。与此同时,这样的顺口溜儿,也有不同版本,比如:“二十四,写大字。”“二十四,贴对子。”“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等等。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为了过好年,人们要搞卫生、洗澡理发、贴门神、贴对联、贴窗花、杀猪宰羊、炖肉炸豆腐,这些都是年前要干的事儿。但中国历史长时期是农耕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春节的许多民俗也与农耕有关,所以,城市化以后,许多年俗已不适用了。由于过去日子穷,平时吃不上肉,所以过年要炖肉,并且称之为“年肉”。现在谁还知道什么是“年肉”呢?
笔者认为年俗是过年的基本点,没有年俗,我们过年还有什么意义?但我们强调的是年俗的精神本质。我认为年俗的精神本质是慎终追远,温故知新,展望未来,迎接春天。比如年俗中的贴对联,贴窗花,扫房子,洗邋遢,以及祭祖,拜年等,都蕴含着非常美好的寓意,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与此同时,我们没必要去追根寻源,对那些民俗顺口溜儿较真,非要找出为什么二十七要杀公鸡,为什么二十八要把面发。这些本来就是顺口编的,没什么实际意义。所以,您没必要去牵强附会,费劲巴力地找出所谓的意义来。其实,这些年俗您就是说出来,也没人照方抓药。比如“二十七,宰公鸡。”到腊月二十七这天,您非要去宰只鸡,而且还是公鸡。那就不是二十七,而是二十七的十倍再减二十,成二百五了。 (刘一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