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启:走向全球创新共同体
2016年07月25日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陈宇轩、陆芸
掌握世界前沿的超材料技术、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200件,授权专利超过1700件,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6%……从一支5人海归创业团队到一家业务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1400人的全球化创新集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仅仅用了6年时间。
聚集全世界的创新人才,是光启跨越式发展的“秘诀”。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全世界人才为我所用?6年来,光启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不仅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选聘国际一流人才,而且主动出击,在全世界范围内投资创新项目,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
从2010年成立之初,“国际范”的人才就是光启的名片。2011年底,光启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今已累计招收博士后93名,其中超过30名为“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毕业的博士。2012年,光启从斯坦福大学引进多名材料、物理、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搭建超材料的精试线,开发了国内领先的超材料平板卫星通信天线。目前,光启研发团队主体以博士、硕士学历为主,普遍具有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博士学位以及顶尖研发机构的工作经历。
2015年初,在法国鲁昂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的王慧元回国加入光启研发团队,参与“云端号”的总体系统设计与管理工作。在100多名成员的“云端号”研发管理团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海外留学人才。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研发基地,一根光电复合缆连接着移动式地面系统和空中的氦气浮空器平台,从外形看上去像飞艇的装置就是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据王慧元介绍,“云端号”能够实现对城市土壤、水质、空气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可以通过光学监控实时监测城市安全、火灾、道路交通等情况,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城市监控、预警、救援……随着光启围绕未来城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源头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很多海外创新人才,招聘是招不来的。他们的目标是带领团队改变世界,不会愿意来做一颗螺丝钉,这该怎么办?”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光启选择了“主动出击”,打破人才招聘思维定式,转而加强对创新成果的利用。
2015年,基于对深度空间、机器自觉、终极互联等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光启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投资控股的方式整合创新力量,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开辟了创新人才聚集的新模式。
刘若鹏说,优秀的创新,往往需要多个技术领域协同突破,全球创新共同体是要打造一个多领域的思想、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在创新共同体框架内孵化的创新成果能够更好地为我所用。
2015年以来,光启先后投资入股新西兰马丁飞行器公司、加拿大太阳方舟公司、生物特征识别认证先驱挪威Zwipe公司等一批海外创新企业。2016年5月,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成立,总投资3亿美元,首期投入5000万美元,计划对全球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投资。
“云端号”、临近空间飞行平台“旅行者”号、马丁飞行包、太阳方舟、智能光子、指纹卡……目前,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的成员单位遍及12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1400人,形成了一个涉及未来城市多个研究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
“各国创新者通过全球创新共同体这个平台,分享、互换技术,不仅仅能够帮助光启攻克技术难关,而且能够形成从技术到市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光启未来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刘若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