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认知:认知科学的一场革命
作者: 李勇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 学习时报
试想,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人如果离开手机、电脑和互联网这些外部设备,他的认知行为会受到什么影响?同样,科学家离开实验室和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他们又将如何认识那些未知领域?1998年,克拉克(Andy
Clark)和查尔默斯(Da vid
Chalmers)提出延展心灵论题(ex
tended mindthesis),比较好地回答了这一系列尖锐问题。延展心灵的核心观点是把心灵的载体从机体内部(大脑)扩展到外部世界(如计算机、硅芯片等),把由内部和外部联合构成的生物-技术耦合系统作为心灵的载体。即,认知不是局限于生物性的身体或大脑,而是延伸至外部环境的。以克拉克和查尔默斯为代表的延展认知理论,把认知科学从计算-表征时代推向以涉身性和嵌入性为核心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延展认知既包括身体的延展、使用语言对思想的延展,也包括对自我和社会的延展。正因为延展认知可以涉足人类的各个领域,所以它不仅引发认知科学的一场革命,而且在人类创新、创造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令人瞩目。众所周知,创新和创造发现,单纯依靠对现有理论和科学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的推理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由理性的逻辑思维向非理性思维进行跨越。从某种程度上说,延展认知就是实现这一“跨越”的认知工具和手段。
延展认知是思想实验的认知工具。思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创造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虽然思想实验的结论,还需要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检验,但理想实验在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伽利略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的抛体运动试验,爱因斯坦的追光理想实验,充分说明,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实验条件和理论创新中的非逻辑“跳跃”都需要借助理想实验。理想实验的操作程序是:首先对经验事实进行抽象,形成一个理想客体,然后通过想象,在观念中模拟实验过程,把客体的现实过程简化和升华为一种理想化状态,使其更接近理想指标要求。从理想实验的操作程序中不难看出,在头脑中进行的理想实验,必须借助延展认知来搭建实验室、操控试验的进程。
延展认知与综摄法的相关技术异曲同工。综摄法是科技创新中常用的创造技法。在综摄法的相关技术中,切身类比的作用尤为重要。切身类比就是将自己投入他物之中,来理解他物之情感、态度、构造、功能和机理,或者以他物之方式来表达自己。如机电工程师在思考问题时,把自己当作电子,将其行踪绘制成图,并幻想自己是一条光束,如何被测量,这就是切身类比。进入切身类比的创造心理状态后,人的无意识和非理性因素与意识和理性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更大的创造效果。从切身类比的运用过程看,其实质就是延展认知的过程。
延展认知是实现知觉客体化的工具。心理学家将知觉者与环境之间的知觉关联分成两种模式,一是以我体为中心的知觉关系,另一为以客体为中心的知觉关系。以客体为中心的知觉模式,是将自己的知觉客体化,将自己的感官开放,让客体的刺激与主体的感官自由自在地交流感应。创造者在此过程中,撷物归心、以心印物,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的创造灵感。在知觉客体化过程中,须将自己的感觉与意志浸浴于对象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破除并超越由命名和熟悉等形成的思维定势,完成对事物的本体认识。正如德国艺术家马蒂斯所言,“观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行为”,但这种“观看”需要借助延展认知来完成。
由此可见,对于延展认知论这一新兴而又古老的认知理论,我们需从创新、创造发现这一视角出发,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定位和进一步研究。回顾创新和创造发现的历史,创造发明者将认知从机体内部扩展到外部世界的这种延展认知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