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深识人不准
作者:冯立鳌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光明日报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决战,赵国四十万兵将战败降秦,旋被秦军一夜坑杀。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拐点,其直接原因在于新任大将赵括纸上谈兵,不会用兵,更深层的一个原因则是赵国决策层缺乏考察人才的经验,不重视近距离了解人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年少时就学习兵法,家传兵书一览而尽,谈论兵事头头是道,自认为天下无人可敌。但赵括不知兵要,绝不是一名统兵之才,对这一点赵国有两个人看得比较准确,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他的母亲,他们都是能近距离了解赵括的人。
赵括的父亲赵奢曾在九年前的于阏之战中以弱胜强,大破秦军,一度成为与廉颇蔺相如并列的人物。他与儿子赵括谈论兵法,不能驳倒赵括,但并不认为赵括能够统兵为将,他对家人说:“战争是要死人的事情,而赵括却把作战看得太轻易。国家不用赵括为将就好,如果将来让他统兵,必定招致失败毁灭。”知子之深,莫如其父。赵奢根据自己为将的经验和对赵括的近距离观察,知道儿子远非将才,希望他不要操掌兵权,以免丧败之辱。
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待战时,赵奢已经离世,年轻的赵孝成王赵丹轻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以为秦军最怕赵括统军布阵,遂命赵括替代廉颇为长平大军的总指挥。赵括受命为将后,归家辞别母亲,准备去长平赴任,其母上书赵丹说;“赵括并非将才,不能让他统兵!”赵丹见书后叩问缘故,其母回答说:“赵括的父亲赵奢为将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军吏;受命之日,就住宿于军中,不问及家事,与士卒同甘苦。现在赵括刚做了将军,就东向而朝,接受部下拜见,军吏不敢仰视;大王赏赐给的金帛,全部拿回家中收藏,打听到合适的田地房屋就置买下来,为将难道能这样吗?愿大王不要委派他。”察子之详,莫如其母。这位母亲将儿子任将后的行为与其父的行为作了比较,从儿子处理与士卒的关系上及对待赏赐的态度上,看到了他为将的缺陷,出于对国家、家族和儿子的多重关爱,她反对任用赵括。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她见赵丹坚持任用赵括,遂提议说:“大王一定要任用他,如果发生不如意的事情,请让一家人免受连坐。”赵丹答应了。长平战败,赵括家人因此没有受到株连。
孝成王赵丹不相信近距离的人才观察,误用赵括,导致长平惨败,这在用人上有着深刻的教训。事件告诉人们:重大关口上的选才用人,既不能轻信被任用者的夸夸其谈,也不能依凭于不切实际的赞誉,要同时重视近距离的了解。与一个人长期相处的人物,包括同事、邻居、亲属等,他们在日常接触中能够真切感受到该人真实的志趣、情怀和才干,是其最清楚的知底人,要重视这些身边人的看法。
当代社会生活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考察已形成了必要的规则和程序,而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仍是人才考察工作的重要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选才用人时指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这一结论包含着对许多历史教训的高度概括。为了准确地知人识人,他要求组织部门对人才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并特别强调“要近距离接触干部”,提出“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这一思路和方法具有充分的科学根据与深厚的历史依托。现实与历史都表明,人的见识见解、品质情怀、境界格局、能力水平这些方面,只有近距离地观察才更真实,有了近距离的了解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