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要做,就做大气的人才

要做,就做大气的人才

作者:记者 赵婀娜

20121130  来源:人民日报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多年来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科技支持,同时,在积极推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协同创新、科教结合方面始终走在各高校前列。本期周刊,聚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大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和探索。

  大气的人才,理想要远大,视野要广大

  10年前,2002年。北航图书馆前,钱学森铸铜雕像显得宁静而深沉。这座雕像安放于2002年,当年9月,北航成立高等工程学院,开始了杰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这一年,是钱学森之问发出的3年前。那时,全国开展工科最高层次的塔尖人才培养的高校还寥若晨星。

  10年后,2012年。有这样一个命题摆在各高校面前:党的十八大对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与郑重嘱托,如何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提升科技、教育能力相结合,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内化为中国高等院校实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办学能力建设上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用10年时间,以实践做出回答,并将继续用这样的实践思路指导十八大之后的学校发展:牢牢抓住高校育人功能主线,大胆探索与实践,将面向大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着力点,作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落实与实践。

  大气的人才,理想要远大,视野要广大,胸怀要博大,人格要伟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说,学校要始终将十八大精神内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出大量面向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大气的人才!

  不设天花板,学生有多高的需求就提供多高的平台

  早在20世纪末,北航就通过分析国家发展战略认识到,国家发展急需的是能够担当领军、领导大任的高端人才,而且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端人才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培养。成立高等工程学院,正是北航为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高等工程学院院长郑志明在谈到建立高等工程学院的初衷时这样说。

  在北航,高等工程学院秉承小规模、高规格的原则,每年从全校新生中进行近于百里挑一的二次选拔,确定40余名学生组建班级。采用“2+2”模式,即两年基础教育+两年专业教育。在这一培养模式下,高等工程学院不自设专业,授课教师源于外聘或利用各专业学院的教师资源,学生可以选择航空及航天科学、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等十多个北航主要专业方向。学院还创建了通识式基础教育、渐进式专业教育、开放式实践教育、自主式发展教育的四维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素质教育环境,引导有天分的学生走上大师之路。

  宽松自由是北航高等工程学院学生在这里学习、科研的共同感受。无论是课程学习、实习实践,还是综合素质培养,学院都突破了常规培养模式。我们不给学生设天花板,学生有多高的需求就提供多高的教育平台;不设围墙,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开放的培养环境。郑志明说。

  学院宽松的学分要求为学生根据兴趣选学课程、从事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跨学院选课,甚至跨校到北大、清华等兄弟院校选课,保证了在专业学习阶段尽可能选择最好、最需要、最具个性化的课程。

  物理专业的2006级学生张昺,4年期间旁听了北大天体物理学前沿、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物理宇宙学等7门本校没有开设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这样做一方面源于实验室对我的物理和天文基础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源于自己对物理学的兴趣。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补充了专业知识,而且将我在数学系学到的知识与物理研究结合起来,使我对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和一些理论分析意义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张昺说。

  全面素质教育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郑志明介绍: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以往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他们。学院提出了自主式发展教育,将各项素质教育活动设计成一个个项目,辅以一定经费或学分支持,学生从兴趣和能力出发自主申报项目,组建团队、组织活动,从中接受了教育,锻炼了能力。

  果然,这样的教育思路取得了成效,北航1北航2探空火箭、无人机……这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今都已转化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其中很多成果都有北航高等工程学院学生的参与。高等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约30%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国内在读博士生中,90%以上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室成为重点或关键研究项目骨干。

  强化数理基础,需要学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

  刚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一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的申晶就已经在航空电子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中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组担任分项目负责人。早在本科三年级时,她参与负责的实验室项目子课题数字电视测量接收机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申晶受到导师张晓林的赏识:我交给她的不是纯通信类项目,而是涉及通信、微电子等交叉领域的研究课题。但因她基础理论非常扎实,因此在从事交叉领域的课题研究方面都能够得心应手。

  强化数理基础是高等工程学院学生培养的一大重点。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抓住实质,把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抽象为数理问题,在通用层面加以解决,而不是就事论事。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只有积累深厚了,才能发现创新点。交叉不是简单叠加,只有内涵充实了,才能实现交叉融合。这成为学院上下一致的共识。

  当然,强化学生的基础,需要学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在身边同学都在忙着去各个实验室打工、去各公司兼职的时候,高等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却始终畅游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基础理论学科的知识海洋中。

  面对浮躁,这里的学生选择了坚守,坚守一份对基础理论的敬畏。几年下来,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是作为战略高科技产品的飞行器,还是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都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多种技术高度交叉与融合的产物,而背后为其作支撑的是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

  数理不仅是技术的基点,而且是倍增器,基础高一分,技术创新可能高十分。凡是重大创新无不是在数理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尤其是原始创新。郑志明说。

  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思路很快显现出优势。与常规工科学生相比,学生们对问题理解得更深,更懂得寻找规律。前两年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迫使自己掌握学习手段和方法。现在进入科研阶段,面对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也不会感觉束手无策,因为自己有能力和潜质按掌握的方法把它弄懂。”2006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李乔羽说。

  就这样,以高等工程学院为探索的先行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进行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2005年北航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共同创建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教育经验,将通用工程师国际标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大工程的高端和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2009年,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华罗庚理科班,每年选拔30余名本科生、10余名博士生进行联合培养……

  工程教育要建立大工程的概念,现代工程师应该成为全面之才、全局之才。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曾这样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是这样,通过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多学科涉猎和理论基础的强化,培养面向大工程的大气的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说,结合十八大精神,我们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倾力推动在创造知识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同时,创新源于深厚的基础,创新的基础是厚积薄发,继续加强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发展,推动建立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和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然在路上。

更新时间:2012-12-03 10:01:18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3/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