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莫言你怎么看
2012年12月17日 来源: 人民日报
听着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我不由想到:中国的科技创新,是不是能从他“讲故事”的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有道是“异曲同工”,科技创新和文学创作虽然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但都是创造性极强的智力劳动,“异”中寻“同”,应该不是牵强附会。
让我们先聆听一下莫言的演说吧:……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
反观我国的科技创新,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的知识创新,还是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开发,几乎所有的成功案例,都与莫言的创作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先是学习大师之长,跟踪、模仿,之后“尽快地逃离”,“开天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高密东北乡”。较近的两个例子,属于前者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团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创新试验方法,终于捕捉到国际同行寻找了40多年未果的乙肝病毒受体;属于后者的,是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同作战,经过“吸收、消化、集成、再创新”,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高铁奇迹。
作为近现代科技水平落后的中国,在追赶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学习、引进、跟踪、模仿,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看看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科技崛起之路,都走过相同的“西天取经”之路。
如果比对我们的两个邻国——日本和韩国,我们就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追赶速度,显然落后了许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满足于“模仿”,缺乏“逃离”的自觉和勇气,所创建的属于自己的领地太少了。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科研人员热衷于跟踪“国际前沿”,在国外同行开辟的领地上“浇水”、“填土”,发了几篇“补充说明”式的论文就沾沾自喜。在技术研发领域,许多企业不是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在“消化、再创新”上下功夫,推陈出新,创造出自己的“独门利器”,而是止步于“吸收”、“模仿”,满足于“喝汤”;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地“山寨”,还大言不惭地炫耀:你有“苹果”,我有“苹果皮”!其结果,就是莫言所说的“被他们蒸发掉”。
今天,莫言凭借“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故事”,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为中国赢得了荣耀。人们期待着: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能从他的“方式”、“故事”中得到启发,清醒地意识到“追随”的危险,自觉地及早“逃离”,以“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创建自己的领地,并在不久的将来站上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奖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