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应当从常识抓起
作者:苗文新
来源:2013年01月11日人民日报
谣言止于智者,而“知”是“智”的前提。从基本的科学常识入手,在学校、机关、社区进行深入扎实、生动有效的科学普及,既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有助于防范谣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日前,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人民搜索联合主办的2012年食品安全热点点评媒体沟通会上,权威专家对去年12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向好,12个热点中真正构成食品安全事件问题的只有1件,其余热点分别存在标准引用有误、判定依据不足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食品安全问题被公众误解?缺乏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恐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面对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问题,一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及时站出来解疑释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反映:专家们的讲解太“专业”,对许多概念似懂非懂。而在专家们看来,这些概念太“小儿科”了,都是基本的常识,不需要解释。
殊不知,正是这些基本常识,不仅制约了专家释疑的效果,更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据专家介绍,在食品安全中有一个基本的准则“量效关系”,即有毒物质达到一定剂量、持续一定时间才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剂量,或者没有持续这么长的时间,产生危害的风险就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检出不一定就意味着违规,检出也不代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关键是看其含量是否超过国家标准。比如黄酒当中的EC(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中的一种代谢副产物),自黄酒生产以来都有,并且白酒、葡萄酒以及国外的酒当中都存在这种物质。只是30年以前我们几乎检测不到它,现在由于技术手段进步了,能够检测出来。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它肯定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应该拿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来衡量;如果含量低于标准,就不会有危害。
所以,科普应当从常识抓起。公众掌握的常识越多,对传言做出的判断就会更正确。相反,如果一味用专业术语解释专业问题,只怕是事倍功半。比如,通过土壤传播、危害香蕉生长的香蕉黄叶病,因为传染性强、破坏力大、难于防控,因而被通俗地称为“香蕉癌症”——并不是说人吃了被感染的香蕉会致癌。如果消费者了解了香蕉病虫害的常识,相信“香蕉致癌”的谣传恐怕就很难满天飞,让广东海南两省的蕉农损失7亿元。再比如柑橘大食蝇,是危害柑橘的第一大害虫,虽然名字很“难听”,但对人体并无大碍;如果公众对它有所了解,相信“柑橘长蛆”的传言就不会那么快传遍全国,给广大橘农造成数十亿元的损失。同样,如果能及时向公众普及核电站以及核辐射防护的有关常识,日本福岛核事故就不会在我国引发抢购碘盐的闹剧。
谣言止于智者,而“知”是“智”的前提。在公众科学素质还普遍较低的情势下,从基本的科学常识入手,在学校、机关、社区进行深入扎实、生动有效的科学普及,既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有助于防范谣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