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式、研究性模式培养精英人才
作者:黄薇 孙洁
2013年02月2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创新性、精英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学校从教学模式改革的视角,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并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实践,从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专业培养阶段的多模式设计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完善等五个方面加以具体实施。
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上遵循“适应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打好知识基础、拓宽知识结构、注重实践教学”的原则,满足入世后保险行业的人才需求,逐步实施模块式、项目式教学,从能力出发确定课程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并行”或“串行”的方式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及课程模块,力争把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一个系统的、结构合理的、突出特色的、富有创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设计。一是加强双语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逐步实行保险专业本科阶段30%以上专业课程的授课采用中英文讲授、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联系最新的理论前沿问题,突出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外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高。二是更加重视数学、计量等工具课程。保险专业要求理科生源全部必修一类数学,文科生源必修三类数学。同时,鼓励文科生源中的优秀学生向一类数学的要求靠近。加大计量等课程的开设,充分发挥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类学科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加大国际联合培养。选拔大二数学考试优秀者进入精算方向,大三选拔到英国肯特大学完成相关课程(互认学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北美精算师考试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考试。四是推出暑期实验课堂。每年组织著名教授及特聘教授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暑期实验班。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保险人才的最大特点是复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建立学生到企业、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践转化。一是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负责人立项研究实验室建设规划,编写实验指导书,制订实验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实习基地建设。重点考察和联系外资保险公司和机构、国际500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等,寻求新的实习基地。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保险模拟法庭、校级科研立项等活动,同时依托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经贸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社,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
专业培养阶段的多模式设计。在专业教育阶段,要求在理论教学中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尽快转化成本科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将科研课题和高水平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在教学方法上实施以问题导向或项目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法,形成以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多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模式类型如下:以学习特优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为基础,逐步形成优才优育模式;以本科荣誉班为基础,集各专业优等生为一群体,逐步形成本、硕、博打通培养模式;以“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和“保险法研究中心”为依托,以风险管理类人才培养为试点,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以国际合作班为基础,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渠道和途径,扩大保险专业境外留学生的规模,逐渐形成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以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度为基础,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完善。学分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学分制实施的效果来看,常常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对学生的指导不足,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盲目性;二是由于课程结构的制约,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障碍重重。为克服上述不足,除了对优秀本科生配备导师外,还成立学分制指导中心,向学生发放培养计划指南,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配备优秀研究生助教,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此外,随着通识教育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确立,实现了学生一年级选学科、二年级选专业、三年级选专业方向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精英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