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网络时代,科普能力建设需要七大转变

网络时代,科普能力建设需要七大转变

作者:刘亚丽 高艳辉

20130325 来源:科技日报 

 

  网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根本性的影响,正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渗透和扩展。在这一浪潮中,政府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受到严峻挑战,需要做出战略性调整。

  网络对科普能力建设的挑战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是由于网络普及带来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间接影响。例如,生活形态的复杂性增加了科普的必要性;危机风险的普遍性增强了科普的迫切性;对科学的反思使科普的内容和方式必须随之调整;网络的便捷与互动对传统单向科普造成了冲击;网络可能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科普能力的已有差距;网络的虚拟性为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等等。面对挑战,科普能力建设也需要根据新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出相应调整和转变。

  主体转变:由政府主导到政府与民间的合作

  由于科普本身的公益性,政府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及薄弱的科普起点,新中国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自上而下的科普模式。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在网络背景下,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多功能表达方式,使得每个人既可以是科普对象也可以成为科普者。这一现状要求政府必须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科普模式,释放民间的科普能量,引导和促进民间力量在科普中发挥作用,大幅度提升科学共同体、社会组织、科学家和公民自身的科普能力,使科普事业主体更加多元。

  值得关注的是,依托网络社会力量在科普中发挥更大作用,将是一种新的思路和尝试。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在科普实体基础设施投入上,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网络科普设施中,政府的作用明显弱化,社团协会和各级科协占据主体地位。

  内容转变:由强调科学知识到着重提高科学素质

  传统的科普模式以传播科学知识为重点,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异常便捷地给使用者提供各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在海量知识和信息中如何鉴别和利用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网络时代,科普应当更加强调科学精神与方法,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花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具体知识背后的理念、精神、方法、思想及评价,进而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的实质性提升。

  方式转变:由单向传播到互动式共享

  传统的科普概念有一个潜在的预设,即科普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向知识贫乏者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活动。事实上,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广博,都无法穷尽生活所需的科技知识,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科普的对象。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及其对传播主体的低门槛,每一个人也可以成为科技知识的提供者。在这种格局下,科普的主体和受众变得交叉和重合,科普活动变得更为多元和广泛。与之相应的是,传播的路径也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由原来的传播与接收关系转变为互动式的分享关系。

  空间转变:由重实体空间到实体、网络空间并重

  传统科普比较强调特定的实体空间,比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宣传栏等,主要是通过实体的展示、讲解,或受众的阅读、感受,进行科普宣传。这种科普方式虽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需要大量的经费,不少场馆因经费不足而名存实亡。同时,这种科普方式只能在特定空间,给特定民众提供特定的知识,受众范围较小。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甚至模拟操作等方式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增强了科普的生动性、可及性和广泛性。

  理念转变:辩证地看待科技的双刃性

  300余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和福祉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突出反映在人类伦理遭遇挑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和社会风险频发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功能与作用被重新认识和反思。事实上,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内发生的自然风险和社会危机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有关,有的是科技的非预期性后果,有的则是对科技的滥用。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人们不但要学习科学和技术,更要关注科学技术的双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作用,抑制和克服其负面效应,这也是新时期科普的题中之议。

  流程转变:更加强调受众的真正需求

  传统科普以政府或传播者为中心,由他们来决定科普的内容、形式和时机等等。尽管政府或传播者也会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但从总体上看,更多的还是以供给者的资源、目标定位和便利性为导向的,对受众的主动性和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新时代的科普将更加强调以公众为中心,强调以公众的科学技术需求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时机转变:由强调常态科普到常态、应急科普并重

  传统科普比较注重常态化的科技知识普及,对突发的自然风险和社会危机的防范与规避知识普及不足。如何在危机状态下尽可能地免受或减少伤害,已经成为当代科普极为重要的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遇到某些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会积极寻找有关事件的信息,弄清事件与自身的关系,以便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此时正是民众对这类知识和技能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危机科普可借助危机发生时人们对事件的关注,通过高密度的传播,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常态科普达不到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危机科普能力建设,抓住危机状态下的良好时机开展科普活动,进行科普宣传。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更新时间:2013-03-27 16:35:52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3/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