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批判式思维

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批判式思维

作者: 谢小庆

2014.02.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今天,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者的好奇心,鼓励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努力保护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

  Critical thinking今天通常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许多人已经发现,这个翻译与英文原意之间存在距离。今天,在维基百科的汉语版中采用了审辩式思维的译法。下文将采用这一译法。

  审辩式思维的定义

  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中对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我们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我们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审辩式思维的源头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方法,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一部以倡导怀疑精神为突出特色的经典)》和《论藏》等佛教经典。审辩式思维对一个人在教育、政治、商业、科学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内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核心教育成果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今天,伴随网络的发展,获取某种特定知识越来越容易。以往,为了查找某一个资料,我们可能要在图书馆中寻找许多天。今天,借助搜索引擎,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今天,重要的已经不是对特定知识的记忆,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在笔者所理解的审辩式思维中,不仅包含独立思考,还包含真理多元。笔者认为,具备审辩式思维的人,不轻易相信所谓的科学真理,不轻易相信所谓的普世价值,不轻易相信所谓的普遍人性。他们不相信唯一的正确答案,不迷信自己关于大象的经验,他们不会为了捍卫自己的一个乌托邦、一个梦想、一个真理去展开大批判。他们可以张开双臂拥抱一个多种乌托邦、多种梦想、多种真理、多种答案包容共存的新时代。他们理解,我可以有我的梦想,我的乌托邦,我的真理,我的答案和我关于大象的经验,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梦想,别人的乌托邦,别人的真理,别人的答案和别人关于大象的经验。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可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常常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对于一个理论、一个观点、一个命题的论证,不是一个可能立即得到答案的实验室研究,不是一场可以决出胜负的球赛。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百年。今天,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仍然是激烈争论的话题。五四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今天,五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仍然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话题。罗斯福新政已经过去了近80年。今天,对其得失成败仍然存在巨大争议,仍然是经济学家们和政治学家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这些问题,既不存在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存在符合形式逻辑的唯一合理的答案,仅仅存在若干个貌似有理(plausible)的答案。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会长期地存在下去。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知道,符合形式逻辑是不可突破的底线。任何论证,必须符合形式逻辑。但是,形式逻辑存在局限性。许多时候,存在多种符合事实和符合形式逻辑的命题。这时,需要在综合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首先,决策必须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决策不能基于虚假或虚构的事实之上;其次,决策必须符合形式逻辑,决策不能与形式逻辑相冲突,必须是合理的;第三,在符合前两项的基础之上,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和价值取向,可能存在多种可能的决策选项,这些选项之间的区别不是对错之分,也不是合理与否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貌似有理的一项。

  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能够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够理解做出不同判断所依据的不同价值选择,能够理解做出不同决策所依赖的不同前提条件和假设,能够理解决策者对自己所做决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现行教育需要改变

  今天,中国学校中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学习方法,是深受前苏联影响的学习方法。学校中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20世纪以前的真理——谬误的非审辩式思维方式。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理解为一个老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过程。

  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中讲授的许多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都是非常可疑的。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地摧残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大大地打击了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大大地压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妨碍了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今天,迫切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应鼓励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应努力保护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倡导研究性的学习,倡导审辩式论证,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教授)

 

 

 

 

更新时间:2014-02-20 11:56:22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1/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