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上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作者:罗文
什么是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吸收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工艺以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现代产业。
数控机床
2005年、2008年、2013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分别为5.85万台、13.97万台、20万台,数字上看,产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从数控机床结构上看,2005年经济型占85%,2013年经济型只占20%,目标从中档上升到了高档。
工业机器人
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05年到2012年,中国内地机器人销售量平均每年增加25%,去年达到2.3万个,只有日本的购买量超过中国。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3D打印
3D打印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其原理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建物品,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与传统制造的大规模、大批量的加工制造相比,3D打印在少批量、小尺寸、高精度、造型复杂的零部件元器件的加工制造方面更具优势。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为21亿美元,而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只有10亿元人民币。
高性能计算机
我国自主研发的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已经在科学研究、油田开采、建筑设计、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乃至智能手机、高清大片等领域得到应用嫦娥三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LED画轴、非典疫苗研制,背后都有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
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估计,超过GDP约40%的工业可以成为生物制造发展的空间。世界经合组织(OECD)预测:至2030年,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将来自生物制造。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一直和其他技术相结合,包装在层层“外衣”下,默默为人类提供便利。例如,每一台电脑、智能手机的生产,都离不开芯片,而芯片都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碳纳米管被用作导电材料,已经用于锂电池中,且实现了产业化;利用碳纳米管场发射性质制造的显示屏,在手机上的运用效果非常好,也已实现了产业化。未来,纳米科技有望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规模扩张、投资驱动、外资导向模式无以为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要求我国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转变。
经过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大国,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等基础能力不强。
我国大量企业以引进技术、组装生产为主,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其中,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要依靠进口。
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眼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比如,2012年在研发投入上三星达83亿欧元,微软达79亿欧元,而同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部研发经费才100多亿欧元。
二、大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偏弱,品牌影响力较低,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
中国大型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上有了长足发展,但利润普遍偏低,创新能力及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距离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有一定差距。
市场经济制度是中国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购重组是中国大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增强创新是中国大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世界500强拥有全球每年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的70%以上,占有国际技术转让约60%以上的份额;健康的金融市场是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而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大企业的培育上,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长期形成的唯GDP论的观念根深蒂固,决定了各地规模优先的工作思路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以项目引进代替集群发展、视生产线引进为技术创新、重招商轻配套等问题突出。
时下,一些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刚竣工就成了产能过剩项目,这些项目虽然计入GDP,但却属于无效投资。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争抢项目,不惜在土地出让、税收减免、污染排放等方面大开绿灯,既人为压低了工业投资成本,助长产能过度扩张,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又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使其习惯于低水平、低技术、低效率的重复投入。
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战略上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高端产业低端化”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不仅使我国依靠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实现转型的目标存在落空的危险,而且也将使我国利用新技术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经济升级出现“为他人作嫁衣”的局面。因此,我们亟须改变目前试图从价值链低端入手实现技术追赶的路径,坚决抛弃依靠外资技术转移和沿着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逐步实现技术升级的幻想,痛下决心自主研发绝大部分甚至所有领域的核心技术。
一、制定发展战略,完善国家政策支撑体系。
从长远看,只有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链高端入手,我国才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追赶。首先,适当保护价值链高端环节及其国内市场,确保国内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及其收益的巨大市场空间。其次,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再次,加强中央政府对产业规划的统筹能力,抑制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速在产业发展上的“过度竞争”,禁止地方政府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条件打造新的产业园区。最后,加快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打造以民族产业价值链高端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冲击,劳动力密集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如电子、机械、纺织、家具等工业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对劳动力密集的加工制造环节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提质改造。一方面,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减少对劳动的依赖度与需求量;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达到稳定甚至降低单位产品中边际劳动要素成本的目的。
面对资源与环保成本的上升,高耗费高排放型企业如冶炼、光伏、五金、化工、造纸等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对其加工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其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能源与原材料耗费,减少污染物排放,甚至实现废弃排放物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控制或降低资源与环保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转变资源配置方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其发展高度依赖于创新驱动,在科技攻关、产品升级、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需要长期的、巨大的、不间断的资金投入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预期高回报的特征,要求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筛选培育、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
人才建设,教育先行。针对当前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变化,亟需改进优化相关的教育模式和内容,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体系,改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土壤。
同时,推进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地位、作用的认识,破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树立现代人才人事管理的新思路、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