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技术、人性与文化传承

技术、人性与文化传承

作者: 郭秀丽

20140603  来源: 学习时报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会积累很多知识和经验,借以传承后代,使他们少走弯路,获得易行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地规避自然及疾病的侵害,更好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达到健康平安的目的。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揭示了天象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客观联系,有预报天气的作用。一九一九有风,一伏一伏有雨,揭示了冬夏风雨时象的联系,能启发人们从冬天数九节令风的变化判断来年夏天数伏节令雨的变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总结出的规律。立夏起土尘,四十天刮黄风,揭示了节气和风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小儿积食,鬓角发热,提示父母如何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诸如此类的谚语、顺口溜在过去生产技术和医疗水平较低的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技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些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人与自然原始沟通得来的经验和知识的使用空间逐渐被更为便捷的技术挤压。比如,有了从各种媒介都能获取的天气预报,人们就不再关心并传播祖辈口耳相传的相关农谚、俗语,也不会按照这些去观察云彩观察天象从而判断天气变化了;有了温度计等各种医疗器械,父母也不用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了。去繁就简,人类本性使然,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单纯依赖技术获取间接信息,就会失却与自然万物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人的精神生活势必发生异化。正如赵汀阳在《文化为什么成了个问题》中所指出的,现在往往只以生活和社会的技术水平定义生活质量,这一点即使不是可疑的,也至少是片面的“‘技术却按照科学的可能性去创造精致食物,它虽然并不能重新定义人性,但却试图通过重新定义人性而歪曲人性。从这一角度来看,实用主义思维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戕害。

    试想,如果一位父亲在眺望远山或仰望天空时,对孩子说,远山看起来比平时近很多,说明未来几天要变天了;天空出现了状如拉丝飞絮的云彩,未来几天或多或少要有雨下来。而当这些话语被印证为实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会升腾起怎样的感受。这种无间隙的时空交流,这种无障碍的文化传承,使得人与自然如同朋友一般有了对话,让人不由得对大自然的灵性生起敬畏仰慕之心,也会因为自己能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读懂大自然感到自豪。如果一位母亲在孩子不慎着凉咳嗽初起时,就能用双手搓热捂肺腧穴而使咳嗽缓解或停止时,孩子对能读懂自己身体的母亲会产生怎样的亲切之情。和现下孩子有一点小毛病就送他到医院的母亲相比,谁更能给孩子带来骄傲感和安全感就一目了然了。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是别的任何先进的技术方式都无法激发的。这类情感是人类精神之源。可见,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技术发展到怎样的高度,都不能让技术完全隔离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割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偏重技术和物质的实用主义思维将会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危害,我们要从精神和物质同样重要的角度改变和拓展固有的思维方式。

    毋庸置疑,技术本是文化的产物,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能给人们带来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诸多的积极作用数不胜数。人们生活在当下发达的信息社会,使用着无比先进的技术,也生产着新时代的文化,为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内容。但是,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的物化和异化以及价值伦理观念危机等方面的负面作用。如果无视这些技术弊端,不予以积极化解,人就会沦为技术的奴隶。如果只用实用主义思维考虑技术在当下的诸多可用和方便之处,而忽略曾经也起过实际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忽略这种文化的精神作用,就会陷入物质和技术主义的泥潭。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用而轻理想、重经验而轻学说、重现状而轻未来的思维一直延续着,人们的骨子里或多或少有着实用主义思维倾向。再加上近代以来,国外实用主义哲学传到中国,经国人改造后,成为通俗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反复强调有效性问题,主张以对主体的实用性为判断,进而发展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甚而偏向追求物质效用的民族心态。在这种思维和心态之下,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神效用很容易就被现代技术的物质效用取代,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思维障碍。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因为它是民族精神之源;技术发展脚步不会停止,这是客观规律。在偏重物质的实用主义思维之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之间的矛盾显得不可调和。这就需要改善思维方式,在注重技术物质效用的同时,关注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效用。我们大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大自然交流对话;在用越来越智能的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的时候,也遵循老人叮嘱用嘴唇在孩子鬓角感受一下体温,既能帮助判断孩子的身体情况,也能传递亲情和温暖;在消费机器馒头的同时,也自己动手做做手工传统馒头,也学着做一做民间面人,享受原始的食材香味,享受民间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这样,物质和精神因素兼顾,使得我们在享受现代便利技术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享受。

 

 

 

更新时间:2014-06-04 12:04:11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1/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