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以创新为经 以融合为纬

以创新为经 以融合为纬

——揭秘中国科大“科教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通讯员 刘爱华

201503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揭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和合肥研究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值得记录的重要事件,也在我国“科教结合,创新育人”的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2012年召开的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使高校育人传统和学科门类齐全与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优势互补,这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国际教育史上,“科教结合”已被证明是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在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大背景下,“科教结合”该如何破题?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实践给出了一种答案。

  秉承“所系结合”传统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教结合,在中国科大被更普遍地称为“所系结合”。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科大创校以来一直坚持的优良办学传统,依托中科院这支‘科研国家队’开展研究生教育是科大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对做了30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中国科大副校长张淑林来说,在创新中出精品,于发展中求突破,不断深化科教结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一条必经之路”。

  2012年,彭娇作为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研一新生,在中国科大上了一年基础课。一年后,彭娇回到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开始科研训练,这种形式在科大被称为“代培”。20149月,在彭娇即将读博一时,合肥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归口中国科大,彭娇正式成为中国科大的一名博士生。

  在彭娇身上,中国科大“所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部分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创建之初,就为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代培研究生,并从研究所聘请兼职导师,这一模式延续至今;此外,从2009年以来,中国科大与中科院各相关研究院所合办了11个长周期科技英才班;2009年至今,中国科大与合肥研究院共建了“中国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等创新人才培养单位。

  高台起于垒土。通过多年“所系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中国科大为进一步科教结合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以科技英才班为例,目前科技英才班在学1200人,毕业485人,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达96%2008年以来,共获得百篇优博22篇,优博提名人数35篇。

  2013年,中国科大在科教结合上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实现科教融合:当年11月,中国科大与合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签署了《三方共建研究生教育合作协议》。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介绍:“协议明确于20149月,将合肥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全部归口中国科大管理,并制定了研究生教育归口管理方案。”

  坚持科教协同育人 科研与教育相互促进

  首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黄伟,是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机所研究员。2012年,他同时被聘为中国科大教授。同年,他在中国科大给本科生开设选修课《大气物理化学》。课上,黄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将“气溶胶的化学物理特性”这一基础研究的前沿热点展示给学生。

  当时还在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读大三的闻扬对这一研究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期经过对黄伟研究方向的了解,保研时,闻扬毫不犹豫投在黄伟门下。一学期的课程,黄伟也意犹未尽:“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这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

  “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同时科研也需要大量研究生的支撑,而在现实中,由于招生指标的限制,制约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张淑林认为。科教结合不仅可以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进一步推动我国高层次人次人才的培养,也带来了导师之间的紧密合作,促进科技创新。

  2011年以来,合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强磁场中心副主任王俊峰推动并参与了四场“强磁场下生命科学学术年会”,会议每年都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的是“在交流中碰撞出科学思想的创新火花”。

  2012年,在“第二届生命科学学术年会”上,王俊峰“邂逅”了中国科大化学院教授梁高林。在交流中他们发现,磁共振成像可以解决生物领域的一个难题。由一次会议延伸出的创新幼苗很快生根、发芽,从有意向到正式展开合作,仅仅用了一周时间。

  2013年,王俊峰和中国科大物理学院现任执行院长杜江峰教授开始了跨学科合作,目前,双方合作的研究成果“单个蛋白质分子的NV电子自旋磁共振波谱学研究”已被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录用。“科教结合的方式,使我们之间的合作亲密无间。”王俊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在双方的合作下,已成燎原之势。”

  “合肥研究院偏重工程领域,科大偏重基础研究。”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田长麟教授认为,科教结合让不同的科研文化相互碰撞,对学生的培养更有益处。事实也正是如此。以前,实验中需要用到合肥研究院的仪器设备时,田长麟一般让学生去借用,而如今,他会让学生直接去合肥研究院,自己参与仪器制作。一段时间下来,田长麟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增强。

  打破机制体制壁垒 实现科教资源共享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科教结合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符合当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可是长期以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相互隔绝,资源不能共享。“在我国30年的研究生教育史上,科教一直是‘两张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张淑林感慨,“在新的模式下,中国科大希望能在科教结合培养人才方面先行一步,融合这‘两张皮’。”

  中国科大位于合肥市区,闹中取静,拥有浓厚的教育文化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以及雄厚的科研实力;合肥研究院坐落于合肥西郊、毗邻风景优美的董铺水库,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两家单位优势明显,但融合后资源如何整合、学生如何管理?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古继宝介绍说,主要是实现全面融合:共享科研平台、共享学科资源、共建学院、融合导师队伍、两段式人才培养、统一管理平台……

  资源是完全共享的,以学科资源为例,中国科大拥有27个一级学科,其中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全面融合后,这些资源都是共享的。同时,中国科大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合肥研究院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和3个大科学装置;此外,图书馆、食堂等设施都是开放共享的。

  “是两种文化的融合。”田长麟感触颇深,“如果说以前只是合作关系,互相帮助;现在就是一家人了,不分彼此。”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完全归口中国科大管理、统一授予学位,中国科大在合肥研究院设立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分院,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资源变多了,多了一些‘高级选项’。”201411月,中国科大和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黄衣娜通过中国科大“研究生创新计划”,去美国夏威夷参加了“第59届磁学与磁性材料年会”。对于第一次到国外去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并作会议报告的黄衣娜来说这一行收获颇丰——“5天的会议中,我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交流、互动,视野和思路都开阔了,也深刻意识到自己与国际同行的差距,从而激发了我浓厚的科研兴趣和勇于攀登科研高峰的勇气与信念。”她说。

  值得一提的是,两段式培养是“量身定制”的,两段式分为硕博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学生还可以自己选择研究生课程的时间段。研一时,闻扬选择去了合肥研究院,用一年时间初步参与科研、了解科研方向。如今,研二的闻扬回到科大学习研究生课程,“了解这个领域是需要时间的,了解后再有针对性地选修一些课程,对未来的科研工作更有帮助。”他说。

  中国科大与合肥研究院的融合只是第一步,目前中国科大还在与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分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探讨全面融合的做法和可能性。

 

 

更新时间:2015-03-16 11:27:34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22/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