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科技资源 推动跨越发展
时间:2011年04月01日来源:《求是》 作者:岳华峰
西安是科技大市,有高等院校48所,科研院所460余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8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万人,科技实力十分雄厚;但西安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实力尚不匹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究其原因,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三分”现象:一是体制上的“分离”。产学研结合不够。军工实力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但军转民产业的工业产值占总量不足5%。二是布局上的“分散”。科研设施和科技信息共享不够,没有聚集效应。西安市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的重要实验测试装备5000多套,但实现共享的仅占22%;军工单位可对外的通用生产设备和实验测试仪器27000多套,基本没有实现共享。三是市场上的“分隔”。由于条块分割、机制不顺、隶属不同、行业各异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够,创造的科研成果当地转化不足,其本地实现的成果交易不足总量的30%。
为了实现科技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和开放共享,加速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近年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紧紧抓住国家赋予西安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历史机遇,以统筹科技资源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在整合、优化、激活科技资源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立足当地科技资源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内生增长的有效路径,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试点园区之一。2009年,园区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总额居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三位。
构建人才平台,激活人才资源。为吸引和聚集各类科技人才入区创新创业,西安高新区实施了百名院士创新创业计划、百千万科技人才创业计划、知识产权跃升计划、青年创业计划和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计划等,积极帮助科技人员转化成果、创办企业。采取科技立项、种子基金、小额贷款、房租补贴、创业辅导等方式,降低创业风险;通过信用担保、风险共担、股权投资、产权质押等途径给予支持,加快成果产业化;运用贷款贴息、债券信托、上市上柜等方式推动企业发展。目前,全区参与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68人,留学回国人员2600名,列入国家“千人计划”8人,获得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授牌,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打造孵化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建设了软件、光电子、集成电路等20个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专业孵化器和4个大学科技园,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和专业孵化园区,形成综合型——专业型——加速型的孵化培育体系,搭建以特色服务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几名科研人员,在孵化培育体系的支持下,创办了西电捷通公司,自主研发了虎符TePA-WAPI(三元对等鉴别——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结构)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国际标准的主要技术提供商,打破了国外标准垄断的历史,促进国内100多家企业围绕该标准开展二次创新和应用创新。2010年,该企业仅专利许可授权收益就达2000多万元。目前,全区在孵企业2200多家,毕业企业1200多家。
搭建合作平台,整合资源要素。为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和企业的合作,西安高新区建立了通讯、电力电子、石油服务等13个产业基地和77个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8所“211工程”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组建卫星应用、激光应用、移动互联网等13个技术与产业联盟,与西北工研院等6个工研院开展了深入合作,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建设西安科技大市场和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开展技术交易、仪器共享、人才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服务、知识产权等系列服务,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2010年,西安高新区完成技术交易额12.6亿元,同比增长34%。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业热情。体制创新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保障。西安高新区始终把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规律、符合园区特点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放在首位,着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快速发展注入活力。一是探索建立高校服务园区企业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高校的综合贡献给予财政奖励、项目支持和设备补贴等,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的合作;二是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军转民、民进军”,以项目为纽带组建军民合作企业,加大军民企业合作力度;三是支持科研院所进行股份制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四是引导组建技术与产业联盟,推动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被激发出来,大批科技成果被转化为创新产品和经济效益。2010年,西安高新区平均每天成立科技企业8家、转化科技成果4项。
强化服务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是统筹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保证。西安高新区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实行流程再造,推行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源展示、技术成果交易、仪器设施共享和科技政策落实;设立了每年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2亿元创新基金、2亿元风险投资担保基金;搭建了“共性化+个性化”的政策支持平台。
西安高新区在统筹科技资源、激活科技资源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了深刻启示:
推进体制创新,不断促进科技人员的“解放”。只有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着力营造低成本、高质量的适合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科技人员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才能使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搭建有效平台,不断促进机构能量的“释放”。只有以释放科研机构能量为轴心,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并为他们搭建有效平台,才能逐步引导科研机构和人员迈向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加强政策引导,不断促进科技设施的“开放”。只有努力促使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的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大型仪器、检测平台、通用设备等科技设施积极主动向市场开放,以实现资源共用和利益共得,才能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益。
立足自身优势,不断促进科技资源聚集、聚合和聚变。只有以当地的科技人才和研发优势为基础,着力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加快本地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聚合”,实现科技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聚变”,促进科技成果、科技人员、科技企业在区域的辐射,才能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中共陕西省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