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智图 >> 知识工程 >> 今天我们怎样诚实地做学问

今天我们怎样诚实地做学问

作者:施一公

时间:201106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施一公,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自2009年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做学问必须诚实 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做学问的诚实反映在两方面。首先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可以说,许多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偏差,这种学术问题的争论往往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越是前沿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

  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著名物理学家费米1938年获得诺贝尔奖。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发现了第93号元素镎。实际上,尽管费米在1934年曾报道用中子轰击第92号元素铀可以产生第93号元素,德国的化学家哈恩在19391月发表论文,证明产生的元素根本不是93号元素镎,而是56号元素钡!但这个错误并没有改变费米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的事实,也没有影响他继续在学术上的进取。费米很快提出后来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链式反应理论并于194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区分error(误差)fabrication(造假)的区别。比如一个实验由于条件有限,作出了一个结论,后来别人用更先进合理的实验手段、更丰富的实验数据推翻了这个结论或作了重要修正,那么第一篇文章只要翔实地报道当时的实验条件,就不能被称为错误,更不是造假,也无须撤稿。但如果明知实验证据不足,为了支持某个假设的结论而编造实验条件或实验证据,这就是造假了,当视为学术不端。

  但我以为,诚实地做学问还有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只有自己对具体实验课题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后,才应该在相关学术论文中署名。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即便在美国,也会偶尔出现大老板强势署名的事情。在国内,这种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利用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使一些年轻学者不得不在文章里挂上专家、导师的名字,有时还以许诺未来的科研基金来换取论文署名。这种做法不仅有失学术道德,对整个学术界风气的影响更是恶劣。

做人也要诚实 但更重要的是正直

  我很难相信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撒过谎,也不相信成年人的每句话都是完全诚实的;在很多特定环境下善意的谎言不仅合情合理,还可以得到大家的赞同;比如对危重病人的病情的适当隐瞒。但一个人应该也完全可以一辈子正直!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而言,必须邪不压正。社会风气需要正直,学术风气更需要正直!

  我小时候,生性好强。长大以后,也常常桀骜不驯。但无论何时何地,我难以容忍做人的不正直。讲个有点离谱的故事:我从小觉得尊老爱幼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对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深恶痛绝。1988年我读大三,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因为一个小伙子不肯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又不听我的好言相劝,我只好动手,强行把他赶到了他该站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个小伙子做人行事不够正直。

  全职回国3年半了,心里最大的不快就是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有些学生)对是非曲直看着于己无关便无动于衷,这让我很难忍受。每次看到媒体报道见死不救、袖手旁观时,我都禁不住想问一下旁观者:如果哪天你成了受害者怎么办?!

  在学术界,正直可以体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国内盛行的“学术潜规则”是造成学术风气不正的主要原因,其危害不亚于学术造假。不同的是,学术造假很容易被发现,而潜规则虽然无处不在却很难人赃俱获。无论以什么标准判断,这些学术潜规则都是与正直的学术道德背道而驰的。有意思的是,尽管人人声讨潜规则,同时又有相当一批人千方百计地适应、应用潜规则,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毋庸讳言,最大的学术潜规则是“官商勾结”。这句话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切中时弊。3年前参加某个部门的小型研讨会,我发言陈述科研基金申请中潜规则的危害。话音未落,一位领导很激动地站起来说:“施教授,看来你还是太幼稚,低估了国内的潜规则:现在说白了就是官商勾结。”我很意外,反问道:“怎么讲?”“官,就是我们这些有实权的局、处级领导,手握行政大权,一句话就可以确定顾问组成员和专家组组长人选。商,就是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大款科学家,他们手握立项、评审大权,常常可以掌握几亿、十几亿的科研经费,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审结果……”

  学术界的潜规则阻碍了科研创新、严重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对中国吸引海外最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归来起到了直接的负面作用。大家都知道它不对,为什么不能自觉地抵制这些潜规则呢?

  回国3年多来,我数次申请过科研项目基金,从来没有与任何一个评委事先沟通过。我也参加过多个科研项目的评审,从来没有向这些科研项目的任何一个申请人事先沟通过情况。这本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然而,这些职业道德操守却被当今社会中的潜规则冲得七零八落。最后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一次参加某个重大项目的评审,周六下午我才接到通知,可周日上午手机就收到6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请多关照”,“欢迎来我校作学术报告、考察交流”,等等。我当时很纳闷:这些人是怎么知道我当评委的?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职业道德,各行各业也应当有自己的职业操守。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用我们每个人的自律与职业操守来促进大环境的逐渐改变吧。

 

 

更新时间:2011-06-27 10:09:48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5/24 共 1524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