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来自北京国际科技合作的新闻调查
作者:记者 刘晓军 韩义雷
时间:2012年04月05日 来源:科技日报
放眼世界,很多人知道,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环顾四周,很多人知道,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步入攻坚阶段。
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北京如何规划,很大程度上关乎这个战略机遇期的走向。
北京的一个答案是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
从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总体要求,到写入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以世界城市为目标,北京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方向更加清晰——让中国企业在北京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3月26日,在“2012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提出,把跨国技术转移作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的首要任务,“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城市”。
要做“跨国技术转移服务高地”
“你是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
20年来,每每与外商合作,北京数码视讯科技公司品牌总监赵庆松,多被以这样的顺序询问。
彼时的经济实力,难以使中国成为国际合作的主角;赵庆松般的辛酸,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不同了。全球经济重心正在东移,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全球研究和创新的一体化深入发展,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
依托科教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北京初步成为我国跨国技术转移服务高地。
在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同指导下,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2家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机构发起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目前,成员包括了100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
北京市科委通过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探索,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与国际高水平机构合作,初步实现“抓住一个关键节点,调动一批高水平国际资源”的效果;以B2B技术对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形成了中外企业长期对接平台;初步建立与外省市联合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机制。
挖掘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北京技术转移大会得到国外企业和机构的广泛认同,中意创新季得到意大利企业和机构的高度评价,这些都增强了北京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的影响力。
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角色的转变,让数码视讯获益匪浅。“外商开始主动找中国公司进行合作了。”长期身处国际科技合作第一线,赵庆松敏锐捕捉到这样的信息。
要做“全球创新资源链接载体”
在赵凤桐看来,北京国际科技合作今后的一个方向,就是“继续以企业输出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全球合作领域,推动国内外企业资源对接”。
赵凤桐的思路很清晰,“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城市”。
在去年的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跨国技术转移枢纽”。一年来,北京市提出了“打造国际技术转移标志性区域”的设想。
在今年的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签署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根据建设方案,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承接跨国技术转移最重要的目的地和栖息地。
要做“全球创新资源链接载体”,北京市科委代表中方与意大利创新技术推广署共建中意技术转移中心。自2011年4月成立以来,联合14家中方机构和32家意方科技园发起成立“中意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启动了中意企业创新孵化器建设,初步形成了“中意企业创新孵化器”服务网络。
为发挥国际合作骨干单位的作用,北京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认定了第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0家,倡导成立了“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建设一批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结点。
要做“国际先进技术对接平台”
沿着“提炼需求—拓展渠道—掌握资源—协作网络—供需对接—技术落地”的路径,推动跨国技术、成果、人才等科技资源向北京转移聚集。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认为:“要编制一个地图,把全球的创新资源都标示上去。”
为了做好“国际先进技术对接平台”,北京市科委开展需求调研、文献资料调研及实地调研,分类梳理各重点领域的创新资源及国际合作需求,梳理形成了北京重点领域国际需求目录。
该目录汇编了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5个领域的需求信息,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开展跨国技术转移工作的重点及方向。
按照“提炼需求—绘制地图—搭建平台”的思路,北京市科委有针对性地找寻招引,支持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人才团队和项目的招引。
如今,生物领域,已有默沙东、默克雪兰诺等24家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地北京,促成王晓东、谢晓亮等11个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团队落地。有针对性的开展全球创新资源招引,跨国公司在京投资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超过350家。
“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是我国经济的大势和主流之一。”朱世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