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论文论著 >> 人口现代化是科技发展使命

人口现代化是科技发展使命

201203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在知识和信息主导的新型工业化时代,中国也进入了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新经济发展阶段。

  历史经验表明,要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挥出自己的竞争力优势,就不能忽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发展主体的现代化问题,广而言之,即人口的现代化问题。

  这里,人口现代化是指社会总体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人口素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结构和分布趋向均衡和优化,在亲知识、亲生态的价值取向下实现传统型人口向现代型人口的转变过程。

  科技进步和人口现代化相辅相成

  人口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是一人一口合成的统计总体。人决定口而不是相反,遵循这一“人口主体性原理”是树立科学人口观的起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口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已发生重要变化。也就是在低生育率目标实现之后,增长型人口问题开始转向缩减型人口问题,数量型人口问题转向结构型人口问题,自然型人口问题转向政策型人口问题。在后人口控制时期,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协调发展成为21世纪的指导思想。

  科技进步和人口现代化相辅相成。一方面,科技进步将有力促进人口现代化。但21世纪的科技进步必须体现出人文关怀和伦理取向,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关切。另一方面,人口现代化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基础,提供强劲的人口动力。现代知识型、智慧型人口的育成反过来又为新一轮的科技进步提供了优良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现代化的一切伟业最终要在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来实现。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和物化的象征。从总体和长远的观点看,科技进步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是通过人口现代化的推进来实现的。中国潜在的问题是人口转型的速度落后于产业升级的速度。促进人口的现代化,乃当下科技发展的人文使命。

  科技发展激发人口素质潜能提升

  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导向将首先关注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遗传素质,所以出生人口的素质状况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人口结构的优劣。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严重。笔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呼吁关注人口的质量控制问题,大量的“零素质人口”和“低素质人口”的存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隐忧。现在的情形依然不容乐观。

  高等教育的普及将为科技进步和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推力。研究生教育处在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高端教育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强国。我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央视报道,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40万,较上年增加13%,招生计划47.2万,录取比例为31。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的新阶段,科教兴国逐渐落到了实处。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将层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广义资源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提升到更经济、更有效的程度。科技进步将使低层次的、粗放型的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得到改善。生产力的发展将是惊人的,但必须强调两个前提,就是对人类自身健康和智慧的关怀和对自然平衡和天人相应的关怀。和合的文化精神是21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基本依托。譬如,西藏拥有独特的“阳光资源”——全区平均年日照时间为3000个小时,太阳能这种无污染、可再生的生态资源在新型科技的引领下得到开发,从而改善了过去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过去相当多的西藏人口是靠酥油灯来照明,靠捡牛粪和上山砍伐树木烧水做饭的。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环保型太阳能科技的利用和开发,提高西藏人口的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此外,人口是科技的载体和动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必须彰显人口和人文的双重视角,消除人口发展的社会差距,促进人口现代化。摆脱人口的贫困和愚昧依然是新世纪的重要使命。根据20118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更加复杂深刻。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的2.5亿减少到目前的2300万。在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遭遇了体制的阻碍和人生的失败。城市外来人口犯罪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有所上升。离开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推进,社会总体的持续发展难于预期。

  人口现代化既是未来发展的条件变数,更是未来发展的结果期待。在人口现代化的导向下,要侧重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推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来提高贫困人口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通过成功的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拓展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生态效益第一、社会效益第二、经济效益第三的可持续发展效益观,培育亲生态的人口,天人相应,和谐共进。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覆盖更多的人口,以科技进步带动人口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向。知识人口和网络人口将成为未来信息时代新经济形态的主力人口。预计目前我国网民人口已经超过5亿。我们正处在科技进步影响人口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两者的良性互动使我们看到了社会持续发展的新曙光。科技的飞跃发展将激发我国人口素质潜能的高效转化。

  人类的健康素质是生态环境质量的全息,老龄化时代的长寿目标是优良生态和科技体系中实现的“绿色长寿”。没有长足的科技进步,山川秀美、环境清洁和绿色长寿的理想都难以实现。疾病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不洁的食物链所产生的污染传递分不开的。科技进步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消解是人类尽享天年、老有善终的重要保障。 (作者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更新时间:2012-03-29 14:50:43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论文论著 推广阅读好论著
首页 < (17/21 共 90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