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留一处鲁迅旧居有何难
作者:王彬
时间:2012年03月30日 来源:人民日报
3月26日,就在社会各界为鲁迅旧居命运担忧之际,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作出决定,暂不拆除鲁迅旧居,并考虑依据历史照片进行原貌修复,其所在的砖塔胡同也将同时得到完整保护。
对于不断遭遇拆迁的名人故居来说,这算是一个春风拂面般的信息。众所周知,鲁迅在北京住过四个地方: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84号与宫门口西三条21号。其中,南半截的绍兴会馆虽然四桌游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八道湾11号被划入即将迁徙的35中校园内,避免了被拆迁的命运,宫门口西三条21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主体,这三处与鲁迅相关的住处都被妥善地保护起来,没有拆迁之虞,只有砖塔胡同84号,是其中唯一没有“文保资格”的故居,几十年间,被开发商数度觊觎,屡遭险情。
可以说名人故居保护是近些年我们遭遇的新问题。由于名人故居本身的复杂性,相关部门对于名人故居如何认定以及认定之后如何保护,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国家相关的法规条例还在调研中,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尚没有时间表,但在此之前,显然也不能听之任之消失在城市的建设中。即使是一些故居、旧居从建筑本身的价值来看,似乎不值得花大力气保护,但最好不要轻易毁坏,不妨先等等看,省得今后悔之晚矣。
不妨回看一下这段旧居的历史。1912年5月,鲁迅从绍兴来到北京,赴教育部任职,住进绍兴会馆,7年以后,1919年11月,鲁迅移居八道湾。八道湾是个大宅院,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眷属以及他们的母亲鲁瑞都住在这里。把一家人团聚起来,和睦地居住在一个屋檐之下,是鲁迅多年的心愿。然而,1923年夏天,由于兄弟失和,鲁迅这个心愿破灭了。这一年,鲁迅搬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即今天的84号。
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10个月,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与《肥皂》,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校勘了《嵇康集》。在这些著作中,《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开山之作;《祝福》在鲁迅的小说中是与《孔乙己》、《阿Q正传》齐名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扛鼎之作而难以逾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砖塔胡同84号无疑是鲁迅生平、思想与创作的折点。研究作家创作,文本与时代分析固然重要,但作家的生平际遇与曾经居住的地理环境研究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后者且往往遣之于作家笔端,比如《幸福的家庭》中这样的描述:“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他当即一瞥自己的床下,劈柴已经用完了,只有一根稻草绳,却还死蛇似的懒懒的躺着。”小说主人公居住的困窘是可以视之为当年鲁迅在砖塔胡同84号的真实写照的。保存作家的住地,并不仅仅是为了凭吊,还在于可以给后来者与研究者提供一处探寻作家写作心态的载体。这样的载体是可以触摸的实体,潜蕴着丰富的时代、地理与人文信息,是任何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
在英国,诗人济慈、作家奥斯汀的活动场所都得到了认真的保护。在印度,泰戈尔的故居及其重要活动的发生地都享有相当的保护级别。当下的情况是,鲁迅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至今尚存,犹如四颗璀璨的珍珠,展现在世人面前。如果把这四颗珍珠串联起来,进行整体保护,无论是丰富北京文化元素,还是研究鲁迅的生平与创作活动,意义都不可低估,而全面地保存一个伟大作家的生活足迹,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我们应该极其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