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责任心:网络传播的“罗盘”
作者: 吕怡然
时间:2012年04月05日 来源:文汇报
日臻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与尚不够成熟的网民,两者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客观地说也难以避免。在信息传播和言论表达的权利在握之际,新兴媒体的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抑或各种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消费者,一方面应该倍加珍惜权利来之不易,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诚信、健康、良性发展休戚与共,为此须有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当下信息传播空前活跃、便捷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上网发帖、写微博已是“举手之劳”,至于转发、转帖,更轻而易举,“眨眼”工夫,帖子或微博就绕着地球转了N圈。
然而,这一“发”一“转”的瞬间,检验着网友的素质与良知、理性与责任心。尤其在网络围观众声喧哗的当口、流言蜚语甚嚣尘上的时刻,头脑是否冷静,心态是否健康,情绪是否能清醒自控,往往直接决定了信息的真实度、可信度,会或多或少影响“虚拟世界”的信息生态和环境质量。当然这些话是就绝大多数网友而言,唯恐天下不乱、恶意造谣滋事、毒化网络空间、扰乱社会秩序者不在此列,那是必须绳之以法的。
“互联网对用户而言已经足够成熟,但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并不成熟”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人们享受信息传播的权利和言论表达的权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之前,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格局使得个人的传播力、发言权都非常有限。而今,互联网技术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以及“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样化的传播形态,让个人在传播与表达方面拥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以我国为例,5.13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小时,其中62.1%的网民使用博客或个人空间,48.7%即大约2.5亿人是微博用户,47.6%即大约2.44亿人是社交网站的用户。可以想见,他们掌控的“通讯社”能量有多大,开启的“麦克风”音量有多高。
我们为如此快速的进步而受到鼓舞,同时不能不正视与之共生的现实的另一面,就是在享受信息传播与言论自由过程中的理性不足与责任缺失。实际上这是由互联网的“先天性”特点衍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一位文化学者曾说过一个观点,他认为言论自由的结果,肯定是言论的贬值。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个人说话都经过深思熟虑,必然会出现各种不经之论,胡说的、骂骂咧咧的,还有各种粗口、脏话。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希望网络能够表达舆情,又希望网民们能逐步变得成熟、文明、有教养。这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文化人对网络理性与责任的真切呼唤。在国外,同样的焦虑也日益深刻地困扰着人们。面对网络乱象及其造成的严酷事实,有识之士都在反思、考量,有些国度、有些媒体甚至已采取了一些看似矫枉过正的举措。例如在瑞典,为了抑制网络言论中的非理性乃至暴力元素,为了多数人的安全和自由,一向坚持“网络自由”、“言论自由”的媒体,断然选择了以“言论负责”为主的新方针。目前,全国35家媒体网站中已有超过半数限制匿名读者发言,包括《瑞典日报》、《每日新闻》等主流媒体;而最早诟病“网络言论太过自由”的《快报》则干脆关闭了即时新闻的跟帖评论,同时推出新规:网站论坛上的发帖须先审查后发表,以过滤掉种族主义或攻击性极端言论,总编辑托马斯·马特松认为:“互联网对用户而言已经足够成熟,但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并不成熟。”
理性的“罗盘”,既是人生之必需,亦是网络之必备
日臻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与尚不够成熟的网民,两者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客观地说也难以避免。西方有谚语曰:理性是罗盘。这罗盘既是人生之必需,亦是网络之必备。理性与责任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在信息传播和言论表达的权利在握之际,新兴媒体的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抑或各种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消费者,一方面应该倍加珍惜权利来之不易,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诚信、健康、良性发展休戚与共,为此须有社会责任的担当。
65年前,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了以“社会责任”为主基调、在当时引发强烈反响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其中有一段话很值得今天的网友们共同重温。这个报告认为,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传播的权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人们现在掌握着自我毁灭的手段,所以如果的确想生存的话,就必须自我约束、节制和相互理解。人们通过新闻界获得对彼此的印象。新闻界可能是蛊惑性的、煽情的和不负责任的。果真如此的话,新闻界及其自由将在宇宙的劫难中沉沦。另一方面,新闻界可以借助那个在襁褓中躁动的新世界来尽到自己的职责。”若将其中的“新闻界”换作“新媒体”,并联系今天传播格局的剧变与状况,我们当能从中品味、感悟到许多!
(作者: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