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大荒 时代气象
——画家许钦松和他的山水韵律
作者:记者 李 舫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云壑古道(中国画)许钦松
4月的京城,宛若一幅景色旖旎的春光图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然而,缱绻春雨中,走进中国美术馆观看岭南国画家许钦松画展,人们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震撼。
气势磅礴,气韵生动,气脉悠长,气概雄浑——用这16个字来概括许钦松的作品,并不为过。立于他的画卷前,《黄河大合唱》铿锵的旋律仿佛在回响。许钦松的画作大多顶天立地,宛若一首首交响乐,曲韵丰盈,音律跳脱,恣意铺泻于整个背景墙面,纵使在中国美术馆无比宽阔的展厅,也时时给人以夺框而出之感。
微卷黑发、对襟短衫,俊朗的眉峰、温和的谈吐,已过花甲之年的许钦松儒雅、恬澹。4月17日,许钦松携带他的画作来到北京,也带来他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此次展览精选了许钦松新世纪以来悉心创作的60余件山水画作,其中10余件皆为丈二整纸以上巨幅,堪称他多年艺术探索的梳理和总结。
“吞吐大荒”——许钦松用这掷地有声的四个字为画展命名。“我的心总在漂泊,总在游离,总在寻觅。似乎有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在呼唤,我随着声音而去,在空谷里,在原野中,我无处不在又处处不在,随着云烟雾霞升腾,跟着溪泉江河流淌,面对峻峭的山巅和苍莽的原野,有我旷古的追思和恒久的仰望。”
这是许钦松的生活状态,也是他的创作状态、他的思考状态。
1952年,许钦松出生于广东澄海,20岁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青年时代,许钦松以黑白木刻《个个都是铁肩膀》崛起于画坛,成为名闻遐迩的版画家,此后一发不可收。
鲜花和掌声最易让人晕眩,作为版画界的名家,聚光灯下的许钦松却能时刻清醒地把握自己。“许钦松的过人之处,在于沉得住气,不骄不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梁江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钦松的创作走向转型、蜕变。“跨界演出”的艰辛不言而喻,他却义无反顾。他将奔放的热情倾注于中国山水画创作,试图以面貌新颖、精神高迈的山水画作,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继承传统的笔墨程式,应注入现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的元素,方能生发出新的鲜活的生命力。”许钦松说。从自然到精神、从造化到心源、从营构到表现、从规律到自由,许钦松自觉置身于山水画变革创新的时代氛围,知常求变,融通求新,努力在精神的深层次上实现创造性的超越。
大时代、大气势、大境界、大意象,“大”成为许钦松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大美和壮美的内涵,需有空间结构、视觉图像、技法语言各环节的依托。这些要素,在许钦松近年山水画中有着自觉的体现。“许钦松一直在努力寻找传统山水画的突破点,自觉地从版画艺术转向山水精神,时代性、人民性是其艺术创作的突出特点。”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说。
很多朋友纳闷,温和如许钦松,何以能创作出如此笔墨酣畅、气韵淋漓的“吞吐大荒”之作?许钦松不耐烦其问,遂将《丰碑》的整个创作过程以影像形式记录下来,与作品一道展出。“30余天慷慨挥毫的片段,几乎就是我半个世纪呕心沥血的写照。”他说。观者每每行至此间,无不驻足私语,感慨画作之精妙,感叹作画之艰辛。
来自法国巴黎的马修斯夫妇是汽车工程师,他们徜徉在许钦松的中国山水和艺术影像之间,“震撼到无以言表”。“我们穿越中国大地,沿着长江、黄河一路走来,对许钦松的艺术更有深刻的共鸣。艺术的本质是跨越国界、心灵相通的。”马修斯先生说。
20世纪以来的山水画中,既有借古开今派,也有融合中西派,许钦松显然属于后者。“在长期的探索中,许钦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说:“在他的山水画中,传统首先是‘天地大美’与‘浩然正气’,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其次是西法的引进及其与传统的结合。年富力强又身负重任的许钦松表现出远大抱负和开拓精神。”
立定山川、心接浩宇,许钦松以“宇宙意识”宏揽山水气象,将多角度多层次视点汇于笔端,集高远、深远、平远、广远之境象于一体,在作品中构建了大山大水的大美之象,透溢出抒咏万古洪荒、赞美自然生命的情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文化复兴的胸怀、胆识、气势都将成为人类历史的精彩篇章,这些应该在艺术上得以反映。在这种意义上,许钦松的探索值得肯定。恰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感慨,许钦松的山水画,大而不空,有势有质,既有高瞻远瞩的开阔视野,又突出脚踏实地的观感,既讲求大气象、大境界、大笔墨,又不遗余力地把握真切感受和关键细节,从而透溢出博大雄浑的美学品格,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