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讲话》精神引领当代文艺创作
作者:侯光明 张会军等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关键性的一年。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学习《讲话》精神,总结《讲话》发表70年来指导我国文艺与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与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无疑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前夕,由光明日报社和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举办了“纪念《讲话》70周年研讨会”。本版为读者摘登的是此次研讨会上部分专家的发言——
加强学生艺术观教育
任何艺术创作及其理论研究,都不能不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支配它的艺术观是什么?所谓艺术观,是指人们对艺术诸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主要由“艺术是什么”、“为谁而创作”、“如何更好地为自己的对象服务”三部分内容构成,其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如果说在历史上,在以《讲话》精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中国文艺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那么,在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从原典中汲取力量,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为国家文化战略贡献力量。当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自然反映到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艺术创作中,构成了他们多样的创作价值取向和艺术观。为摸清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艺术观的状况,北京电影学院曾组织了在京八所艺术高校的学生艺术观问卷调查活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是热爱并愿意投身艺术事业的,但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的源泉是人民大众的火热生活,没有充分认识到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艺术精英群体”。分析其主要原因,外因是社会价值取向多样化在高校的反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潮在相当的程度上对学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内因是青年的特点决定的,他们充满热情、思维活跃,但是对火热的社会生活了解不多、体验不多。问题的实质还是,《讲话》提出的文艺“为什么人”、“走什么路”的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我们的艺术观教育主要从两个维度重点切入。一是通过校史教育切入。学院通过校史馆建设,编辑出版党史、校史、电影史图书教材,丰富传统教育载体,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并将党史、校史、专业史教育情况作为学生考评标准,计入学分。二是通过实践教育切入。学院开展了以“触摸革命历史、体验火热生活”为主题的品牌实践教育活动,并将其纳入到《北京电影学院“十二五”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划》中,使之成为我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活动不断深入推进。
当然,艺术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推进,完善总体规划和综合性安排,综合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学校塑造学生艺术观的实际效果,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社会主义电影人才,为建设电影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牢记使命 创新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家唯一一所电影专业艺术院校,自建院以来,始终是在贯彻、学习《讲话》的精神。继承、融汇世界电影教育先进理念和中国优秀艺术教育传统;探索、建立、完善和改进符合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电影专业教育、教学机制;积累、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实践教学经验;为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经过学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专业人才的摇篮,学院在电影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公认,办出了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
新世纪以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的北京电影学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培养目标明确。学院从电影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世界一流电影学院”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支撑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自觉把学校人才培养融入到电影产业发展之中;二是教学思路清晰。以创作、创新观念为先导,以高质量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保障,强化实践教学的专业特色,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三是坚持内涵发展。以坚持电影专业特色求生存,以电影专业人才质量求发展,以提高学院在世界电影教育中的地位求效益,不断激发师生员工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四是重视学科建设。始终把电影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长久发展和适应电影事业发展的关键,从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建构完备的中国电影学学科体系,并积极推进电影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型;五是坚持改革创新。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艺术教育规律和电影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推动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北京电影学院始终做首都电影产业的引领者和坚持者,为北京的文化产业和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青年电影制片厂始终承担起电影创作的责任,认真学习,倾心创作,策划、参与生产了一批精品电影力作,有描写反映战争年代少年传奇故事的动画片《小兵张嘎》;有表现北京民间民俗历史形象的3D动画片《兔侠传奇》;亦有宣扬尊老、敬老,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影片《飞越老人院》,上述影片的拍摄,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会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好的艺术作品应具备灵性、灵气、灵魂三个条件。就歌曲创作来说,灵性是采集民间民族音乐中最闪光的元素并把它巧妙地结合到作品中来;灵气是作曲家在与民间民族音乐元素碰撞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化才华释放;灵魂是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灵性、灵气、灵魂缺一不可,深入生活是获得艺术成就的唯一途经。只有深如生活,才能真正解决好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
走过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道路,再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体会深刻。《讲话》中说:“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1905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不为曲高和寡的极端小众而写,只为雅俗共赏的人民大众而作是我们任何时期都要遵循的文艺方向。
艺术创作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逐渐形成时代特色的产物,它必须是以最大化影响力为目标,以最大化传播价值为终极,取悦于天下百姓,并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与祖国的命运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1935年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1950年王莘作曲的《歌唱祖国》、1955年刘炽作曲的《让我们荡起双桨》、1963年劫夫作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1971年田光、傅晶作曲的《北京颂歌》、1979年阿拉腾奥勒作曲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980年谷建芬作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1981年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1991年徐沛东作曲的《爱我中华》、1992年王佑贵作曲的《春天的故事》、1999年印青作曲的《走进新时代》、2008年小柯作曲的《北京欢迎你》等等,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所以成功。
《讲话》中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为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是解决灵性、灵气、灵魂统一的最好方法。用大众的语言写大众,用百姓的心声谱乐章,追求歌曲旋律好听、好学,艺术家唱起来有高度、老百姓唱起来有亲情、青少年能歌、中老年能舞,把大地一样宽厚的音乐语汇所描汇的德性德行及容载万众的博大,用最贴近人民大众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如此,就能解决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王黎光(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
要坚持文艺创作为人民
当今时代,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艺的体裁、风格、类型、品种更加多样,文艺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发展,文艺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文艺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总之,文艺工作的主流是好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不少矛盾问题等的影响,文艺创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些文艺作品低俗、媚俗、庸俗,格调低下,娱乐化倾向严重。一些文艺创作不是以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根本标准,而是一切向钱看,谁给钱就表现谁,谁给钱就按给钱人的意思办,一味追求收视率等与金钱有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不到保证。一些文艺创作题材热衷于演绎甚至穿越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热衷于表现社会名人、富人以及有权有势之人,对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愿望、要求关注不够,对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表现不够,对于当代生动的社会现实反映不够。这实际上与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要继承发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端正创作指导思想,努力做到更好地为了人民、服务人民。
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英雄的观点,培育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文艺工作的根本所在,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始终表现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创作的永远主题,把礼赞人民群众的美好思想情感作为我们创作的重要目的,把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作为我们创作的中心所在,把反映火热现实生活作为我们创作的主导方向。我们不反对也不回避文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这些矛盾问题,不能通过这些矛盾问题的反映让人们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制度失去信心,而是增强希望,给人带来光明。
徐能毅(《党建》杂志副总编辑)
核心价值观应融入大众文化
电影业繁荣有三个指标:一是电影的综合效益持续、稳定地增长;二是出现一批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三是电影软实力得到提升。这里第三条做起来最难,我们的电影不但要让中国观众喜欢,而且要走出去,让生活在别的制度、别的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也喜欢,并且认同、接受我们影片中传达出来的价值观。要拍出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亲和力和竞争力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反向思考,我们很多观众为什么喜欢看进口大片?近期的两部影片,上映四周的《泰坦尼克号》3D版累计票房达9.4亿元,《复仇者联盟》上映两天票房就突破1.2亿元。这些影片又一次肯定了自由、忠贞、勇敢、惩恶扬善这些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我们能否拍出类似的影片?答案是肯定的,前提是要解决好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问题。
具体如何实施?先要明确我们的“主导文化”的要点是什么?当然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应从中提炼出核心价值观,一种简单明白、深入人心的表述,诸如公平、正义、幸福、共同富裕等关键词。接下来就是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如果暂时融合不了,那至少可以寻找两者重合的部分,重合的部分越多越好。或者说找到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契合点,再以点及面。比如“国民意识”,就是国民对自己国家强烈的认同感,以及为了国家强盛、赢得尊严而付出的行动。首先提出这一点,是基于对我们目前影视剧现状的认识,现在播放的电视剧,多是婆婆妈妈的窝里斗,荒腔走板的穿越剧,以及乐此不疲的官场厚黑学。长此以往,只会使国人的精神萎靡不振。我觉得可以从提升“国民意识”入手,它不只是爱国主义情怀,还有另一面,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是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连结在一起。国家和个体发生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唤醒“国民意识”,就像一个网友说的,有了上下一心的国民精神,影视剧才会一扫萎靡之气,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泱泱大国气象!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艺术本质的追索
“讲话”精神首先包含着对文艺工作者需要强化注重现实精神的要求:即人必须追随时代前行的辩证观念。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随环境变化的不同要求,战争岁月的倡导和和平年代的要求不一,计划经济年代和市场环境下的任务不同,但文化艺术的恒定性是绝对的。在这里,跨越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价值锤炼,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情感投入,以及寻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要求是一样的。这就是毛泽东《讲话》在精神实质上要抓取的本质。因为文艺就是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现实抚慰都取决于情感的根底。
其次,《讲话》精神还包含着对文化艺术的借鉴创新的强调:即必须守住文化的底线。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7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不强调这一认识的重要意义。文化需要在不断继承中积累推进,舍弃文化的传统对于文化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在市场化的必要进程中,偏重市场的商业欲求只能是一时需要和暂且的手段,却不能是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近年关于《白毛女》中的喜儿被侮辱与杨白劳欠债还钱的认识上,有些不顾历史文化的反向议论,对于鲁迅等文化名人文章是不是要大幅删减出教科书等等的争议,都显露出现实的功利性而伤害文化传统的趋向。我们需要强化守住文化底线的认识,否则文化根基的断裂将贻害无穷,也会伤害发展的和谐性。
第三,《讲话》精神也包含着对文化艺术创作的厚实所在的提示:注重鲜活的生活气息。这自然是常识性的却未必被时刻牢记:“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创作的生活感受对于文艺作品而言极其重要,受众也许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领受的方式和情感接受方向,但接受者看到作品中的生活薄厚、深浅的能力一定不可低估,由此创作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必然重大。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学习《讲话》要结合当前现实
首先,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讲话》的精神,正确对待我们存在的这一段历史,就是要学习继承优良的传统,扬弃时代的局限。毛主席发表这篇《讲话》是在中国的抗战时期,当时大多数的文艺作品受众是农民,所以《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文化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由于《讲话》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涌现了一大批经典文艺作品,如当时的《黄河大合唱》、《白毛女》,都证明了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和方针的正确性。而解放后,因为一段时期左倾思想的影响,文艺之路变得比较狭窄。现今的新时期,由于各方面的改革,我们的文艺路线已经比过去更准确,文艺作品也就更丰富了。
其次,我们要着眼当前问题。当前我们的文艺工作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以前,我们强调文化艺术的宣传作用、教育作用、战斗作用,对其娱乐价值没有强调。但是现在恰恰相反,我们开始过于强调文艺作品的商品价值和娱乐化,反而忽略了其思想性、战斗性和教育性。我们的文化艺术的全面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思索,也提醒我们不能唯票房论。毛泽东在《讲话》中也强调,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应该共存。今天,伊朗有《一次离别》、日本有《入殓师》这样的优秀影片,而我们也应该拥有更多宣扬我们本民族精神的、获得世界赞扬和认可的影片。
谢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