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文化艺术 >> 以创造抵御平庸:后哲学时代的文化主题

以创造抵御平庸:后哲学时代的文化主题

——孙周兴教授在中山大学的讲演

作者:孙周兴

发布时间:20120604日来源:文汇报  

 

  现在,特别是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通过图像媒介和各种造型手段,艺术越来越成为平民的、日常的、普遍的,越来越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同样借力于各类电子视听手段,并且通过在20世纪完成的全球性教育平民化,政治已经不再是权贵政治,不再是少数人的政治,而是日益成了全民政治,成了每个人的政治

  当代艺术的兴起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既有物质条件变迁的动因,也有相应的社会政治条件变化的基础。这种正在蓬勃兴起的艺术总是与政治结盟,总是有着政治的诉求和动因。代替哲学与宗教,艺术与政治正在成为我们时代决定性的命题和课题。

  孙周兴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兼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尤以尼采研究、海德格尔研究为重。著作有《语言存在论》(1994年)、《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2001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2009年)等。编作有《海德格尔选集》《欧洲文化丛书》等。译作有《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我以前主要是做海德格尔研究和翻译的,近几年来也做尼采翻译和研究,现在又涉及艺术哲学,主要是造型艺术方面的理论探讨。海德格尔尼采艺术哲学,这是我正在做的三大版块。所以,我差不多是我们绍兴人讲的三脚猫,就是什么都想弄一点,什么都深入不了的一类。在专家时代,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算高明的。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以创造抵御平庸。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但我要到最后才能来讲。先要讲讲副题,即所谓后哲学时代的文化主题。我大致会讲如下几点:一、所谓后哲学意味着什么?二、后哲学时代的文化主题:艺术与政治。三、当代艺术的政治动因:以创造抵御平庸。

  所谓后哲学意味着什么?

  讲后哲学不是要赶时髦,我们是要用它来集中描写时代精神文化的变局和处境。简单说来,当尼采在19世纪80年代宣称上帝死了时,就可以说哲学和宗教的时代趋于终结了,就可以说后哲学了。这一点尼采心里十分清楚。尼采把虚无主义者所否定的欧洲文化传统的核心理解为如下两个基本成份:一是以Ontology(存在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柏拉图主义的本质世界(存在世界),二是以Theology(神学)为核心的基督教的神性世界(理想世界、应当世界)。尼采也正确地看到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交互联系,以及存在学/本体论与神学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因此,当尼采说上帝死了时,他心里想的不只是基督教世界的没落和基督教信仰的式微,而是上面讲的这两个世界的崩溃,是后哲学与后宗教时代的到来。

  恰当地理解后哲学,我认为还必须采纳马丁·海德格尔的想法。海德格尔是明目张胆地提出哲学的终结的,那是在1964年,但实际上,他从1930年代就已经有此想法了。海德格尔很狡滑地把后哲学哲学的终结理解为哲学之可能性的完全发挥(完成)与哲学不再是未来的决定性的思想方式(结束)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是哲学通过科技-工业-商业的全面扩散,成为全球人类的基本思想要素,就此而言,我们这个时代无疑是最哲学的时代了;另一方面,则是哲学正在失去对现实的组织和规定能力,以及对未来的前瞻力量,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将生成一种或多种非哲学的思想样式,构成与哲学的竞争和并存。我们认为,海德格尔的这种想法是合乎实情的,它避免了那种把后哲学简单地看作哲学完蛋的粗暴作派。哲学怎么可能完蛋呢?按尼采的说法,我们每个人早就都是理论人了。

  换句话说,以哲学为主导的文化正在一种辩证的意义上展开:一方面,它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可能性,通过全球化而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通过技术-商业在人类所有的生活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可以说,今天全人类都被哲学化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全面展开,哲学本身却走向衰落了,渐渐隐退了,其论域不断被吞食,其表达方式不断受排挤,其未来性日益萎顿——可谓盛极而衰!

  所谓后哲学意味着西方技术工业的全球性胜利,除此之外,它也意味着一个文化时代的终结,一个我愿意称之为哲学政治时代的终结。我们知道,在尼采所谓的希腊悲剧时代之后,哲学-科学-理论就成功地压服了早期的艺术文化,成为占居上风的文化形式,相应地产生了一批苏格拉底式的理论人。我所谓的哲学政治时代开始了,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正是这种哲学政治的标志性产物。中古时代以后的欧洲文化中加入基督教神学一支,因此也许更应该被称为哲学-宗教政治时代了,但由于特别在近代,基督神学越来越被哲学化而成为理性神学——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尼采把基督教称为民众的柏拉图主义,所以,哲学政治时代的说法仍旧是可以成立的。

  哲学政治固然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它的核心是观念/理念先行,用尼采的话来说是柏拉图主义,用20世纪哲学批判的话来说就是本质主义了。无论是古典政治理想还是现代民主制度理念,都具有本质主义的内核,都是一种哲学的制度设计。不过,当我们说哲学政治的终结时,我们依然要重申海德格尔的见解:此终结并非完蛋,而是充分的展开和完成。

  后哲学时代的文化主题:艺术与政治

  哲学的终结20世纪所有终结表达中最根本的表达。如前所述,后哲学或者哲学的终结表明,哲学不再是唯一的、独尊的、具有指向未来可能性的规定性力量,正在生成其他思想、文化、讨论的形式,而时代性的主题也正在切换中。如果说过去时代的文化主题是哲学与宗教,那么,我们差不多已经可以确认:今天的时代文化主题已经切换了,切换为艺术与政治了。我们仿佛也已经可以说,哲学政治的时代过去了,艺术政治的时代正在酝酿中。

  与在座大部分听众一样,我也是研究哲学的,当我说上面这番话时,我当然是知道它的意义和后果的——那是一个会严重影响我个人生活的判断。

  几年前,当代德国艺术家里希特(Richter)宣称:在哲学家和教士们的时代终结之后,我们艺术家的时代到了。我当时很不以为然。我是在杜塞尔多夫书店里看到这句话的,出了书店,走在街头,我跟哲学家朋友彼得·特拉夫尼(Trawny)教授讨论了里希特的宏论,我们最后都不以为然。当时我以为,如果哲学和宗教归于终结,那么,艺术也将没落。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文化理想就是这样的:哲学与艺术应该共生共荣,形成差异化的互帮互助的友爱关系。尼采之所以认为希腊悲剧时代的文化是最好的,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悲剧艺术与悲剧哲学相得益彰,形成了史上最佳的文化生态。

  我们都记得黑格尔的著名断言:艺术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令后世争论不休的艺术的终结命题。必须看到的是,黑格尔讲这个话时,正是哲学和宗教的鼎盛期,可以说哲学政治登峰造极之时。黑格尔对此断言的论证是一种典型的柏拉图主义,在他看来,与宗教和哲学相比较,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属于需要被超越、而且已经被超越的阶段。我想,黑格尔断没有想到,在大约两个世纪之后,艺术居然有了传达和表现观念的功能和力量(这种艺术依然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传达观念(理念)的艺术不仅不是低级的,而倒是成了主流,成为基本的和高级的。

  艺术无所不为,政治无所不在——我愿意这样来描述当代艺术文化的状况。我们也可以说:哲学政治终结之际,艺术政治登场了。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文化状况和走向可以为此作证。战后德国哲学除了后期的海德格尔的玄秘之思外,已经没有纯哲思的势力了,更多的是一些区域(局部)性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纯哲思已沦于哲学史研究之中。而在法国战后开展的以解构差异为标识的思想运动,恐怕也还谈不上纯粹哲学的推进。这种激进的思想运动更多的是艺术(艺术政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哲学了。

  与之相反,与并不十分热闹的战后法国艺术相比,战后德国艺术却呈现出兴旺发达之势,也正好与德国哲学的弱势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波伊斯(Beuys)之后以新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德国当代艺术,形成了欧洲当代一道最亮丽的文化风景。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战后德国,哲学被艺术化了,哲学被艺术占有了;而在战后法国,艺术被哲学化了,艺术被哲学占有了(这同样也是艺术主题的突现)。这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倒转,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说后哲学的文化主题成了艺术与政治,这在现象上的表现是:社会现实的泛审美化泛政治化。现在,特别是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通过图像媒介和各种造型手段,艺术越来越成为平民的、日常的、普遍的,越来越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同样借力于各类电子视听手段,并且通过在20世纪完成的全球性教育平民化,政治已经不再是权贵政治,不再是少数人的政治,而是日益成了全民政治,成了每个人的政治——这两大现象,我们分别称之为泛审美化泛政治化

  在理论形态上,艺术与政治主题则表现为:政治哲学的兴起和艺术哲学的突现。这一点似乎已经用不着我特别来说明和论证了。

  当代艺术的政治动因:以创造抵御平庸

  至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至今依然聚讼纷纭的当代艺术。最近几年来,我个人对于当代艺术的态度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可以说从不以为然转变到正视、甚至肯定的立场上来了。以前我对于当代艺术是没有多少好感的,甚至于是不怀好意的,也做过讽刺挖苦的勾当。现在我更愿意认为,我们无权对当代艺术作拒斥的和消极的表态——在物质环境和人类心智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简单地否定现代/当代艺术,以及艺术家们在观念、材料、样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探索,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试问:物质环境的变化本身难道不是艺术变革的动因吗?艺术难道不应该积极回应时代物质和材料的变化吗?20世纪的物质环境是由技术进步来规定的。飞机、电视和网络可能是在20世纪相继出现的三大件,它们分别在20世纪的早、中、晚期出现,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方式,比如距离感、空间感、图像经验和视觉经验,等等。蔡元培当年到德国留学,与我去年去德国访学,德国仍然是万里之外的德国,但距离和空间的经验却已经完全两样了。

  当代艺术本身是对技术时代急剧变化的人类经验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代艺术的问题也是技术的问题,是由技术发动起来的问题。

  在艺术规定性上,当代艺术全面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定义。传统的美学或艺术哲学有三个基本的考察维度,即poiesis(创作)、aesthesis(美感、感知)、catharsis(陶冶、净化、渲泄、卡塔西斯),由此可引出艺术哲学的形而上学原则、美感原则和道德主义原则,它们实际上也成了我们日常审美经验的原则。而就古典艺术哲学(诗学)的艺术概念来说,特别是在希腊人的techne(艺术)理解中,我认为有三项基本规定:一是摹仿(敬畏和尊重);二是创新(真理的揭示);三是手工(艺术即手艺)。这三项基本规定是古典(传统)艺术概念的三个基本元素,不可或缺。在学理上,摹仿是一个创作存在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姿态承诺,传达的是人对于自然(事物)的敬畏和尊重态度;创新一说虽然平常,却是艺术之为艺术、作品之为作品的根本规定性,因为艺术是真理(aletheia)发生的基本方式之一;而所谓手工,并不是说艺术就是工匠行为,而是说艺术首先是身体性的,是身体力行的,总是与相联系的,而不是观念性的。

  经过现代主义艺术的准备,当代艺术全面背弃了上述艺术规定性。通过丰富的艺术创造,通过多彩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建立了几个前提预设,它们是有某种政治意义的,因此可以说是艺术政治的几个预设。

  其一,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一个口号。博伊斯对于战后德国文化和德国精神的重振意义重大,对于当代艺术的影响无人能比。博伊斯的艺术是所谓通感艺术,强调艺术活动的综合性,试图打通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与意识——这仿佛是19世纪的瓦格纳总体艺术观的继续。他喜欢动用的材料是油脂、毛毡、动物、石头之类。他不但发展了打破材料限制的装置艺术类型,而且强调艺术行为的瞬间性和干预性(事件性),开创了行为艺术和社会参与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必须发挥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性(艺术性)——这是博伊斯艺术活动的政治动机。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对传统艺术定义的解构,也是对艺术概念的彻底扩展。博伊斯对于人类的创造充满信心:生活本身就是创造,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一件艺术作品

  其二,艺术无所不为。为何只有颜料、纸质、石头等才能成为艺术材料?为何现成品不能成为艺术作品,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呢?凭什么呀?我们凭什么说这个是作品而那个不是作品呢?这标准是谁设定的?标准是恒定不变的吗?首先是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他把一个小便器搬到美术馆展出,立名为《泉》(1917年),实际上是以某种激进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概念,特别是破除了艺术品与现成品之间的边界。从此,当代艺术突破了媒介的限制,自然的、现成的、人工的、电子的,无论什么材料和媒介都可以用于艺术创作。后来的博伊斯以更加稳重、然而也更加革命的方式推进了这个观念。当代德国艺术大师安瑟姆·基弗(Anselm Kiefer)虽然属于所谓新表现主义,主要是做架上画的,但他在材料方面却是十分开放和革命的。

  其三,观念比观念更有力量。当代艺术自觉地承担了表现和传达观念/理念的任务,艺术中的观念成份越来越丰富了。观念不仅是用来的,而更是出来的。从,这也符合马克思之后的现代哲学的总体动向。在这方面,我愿意认为,当代艺术其实又做了一个基本预设:与传统的文字媒介相比较,用造型和图像元素来表现观念是更有力量的。在此预设下,传统哲学的地盘被切割了,被移交给当代艺术。艺术家基弗竟然声称自己是探究基本元素的。在去年出版的访谈录《艺术在没落中升起》中,基弗集中讨论了五大基本元素,谓火、水、气、土、空。这是令人吃惊的——哲学被艺术化了,自然也可以反过来说,艺术被哲学化了。

  其四,以创造克服平庸和同质。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根本之点。当代艺术的兴起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既有物质条件变迁的动因,也有相应的社会政治条件变化的基础。特别是在20世纪,技术-工业-商业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为全球民主制度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然而,民主政治的弊端也日益彰显出来:民主制度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文化平面化和生活平庸化的难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当年尼采竭力反对民主政治;而跟随尼采,鲁迅把民主和革命的理想理解为多数人的暴政——这位中国的尼采的典型说法是: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了奴隶的奴隶。我认为,高举创造旗帜的当代艺术,实际上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合乎时宜的政治目标:以普遍的创造克服平庸,从而为同质化的民主制度纠偏。

  让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统治文化史2500年的主流文化形式——哲学和宗教——已经衰落了,它们的时代结束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们的时代正在结束中,正在让出地盘,而艺术的力量正在勃兴中。这种正在蓬勃兴起的艺术总是与政治结盟,总是有着政治的诉求和动因。代替哲学与宗教,艺术与政治正在成为我们时代决定性的命题和课题。艺术,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正是对民主制度体系的一个修正——艺术的使命在于以创造抵御平庸和同质。艺术政治的力量正在于此。

 

更新时间:2012-06-06 11:40:17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文化艺术 发布作品,需求定制艺术作品
首页 < (44/45 共 1987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