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提前抓、科学干” 推动中国空间事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杨保华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2日 来源:科技日报
6月29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更是研究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年内,研究院还将完成我国第二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一期组网任务;明年,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将降落月球表面。研究院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两弹一星”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正在给国人带来持续的太空精彩。
回顾过去5年的飞速发展,研究院在人员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实现了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齐头并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保成功、抓发展、建和谐、创一流”的发展目标,有力推动了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进程。尤其是2008年以来,研究院研制发射航天器近50个,占我国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2011年,研究院成为全球年度研制发射航天器数量最多的宇航企业。成绩的取得,和研究院全面贯彻“提前抓、科学干”的管理思想并大力实践密不可分。
认清差距,“提前抓、科学干”打开破解发展难题之门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对航天技术及其应用需求的迫切增长,研究院研制和发射的航天器数量,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呈现出多型号并举、高密度发射常态化,单星与星座组网并重等新特点。面对新挑战,研究院出现了资源调配紧张,设计师队伍、产品工程师队伍等专业队伍发展不适应现状等问题。管理模式的滞后,造成研制工作事倍功半。面对种种问题和压力,研究院领导班子从2009年7月起,对制约产业能力提升的管理因素进行全面梳理,经过科学实践和宇航工程任务的检验,逐步形成“提前抓、科学干”的管理思想。
“提前抓、科学干”的管理思想,是指以“提前抓技术创新,提前抓产品质量,提前抓研制进度”和“科学建组织,科学定责任,科学理流程,科学配队伍”为中心的双线管理理论;其主旨和重点是聚焦航天工程管理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5个环节,从科学性和有效性出发,找出管理的风险点,止住“出血点”,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增长;其思想精髓是未雨绸缪和实事求是。“提前抓”强调把风险控制的重心放在管理的前端,超前谋划,提前准备,更好地消除风险;“科学干”强调工程管理一定要按照空间科学技术发展和工程技术实施的客观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摸索出合理高效的工作方法。“提前抓”和“科学干”在管理上既重点分工,又互相补充,成为有机的整体。
重在实践,“提前抓、科学干”确保型号任务圆满成功
“提前抓技术创新,提前抓产品质量,提前抓研制进度”是经过实践检验、既保证宇航任务成功,又推动宇航能力建设的有力抓手。
提前抓技术创新,为研究院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研究院发挥旗下诸多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的平台集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组建了钱学森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以此为支撑,立足空间技术领域发展最前沿,加强前瞻性研究,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十一五”以来,研究院自主投入10多亿元研发经费,完成了“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工程”等3个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专利申请和获奖数量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提前梳理、确定、启动了多类数十种引进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工作,仅2011年,引进产品数量就同比减少50%,天宫一号、神舟九号实现了全部装船配套产品的国产化。
提前抓产品质量,重在先期预防,过程把关。研究院完善了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了各级宇航产品保证要求和研发产品保证要求;提前识别、改进产品质量薄弱环节,“十一五”以来主动开展了30多项卫星可靠性增长项目,对30类关键单机产品开展“再设计、再分析、再验证”工作,质量问题发生率连续几年不断下降,60多颗在轨工作的卫星运行稳定,其中15颗超期服役。
提前抓研制进度,显著提升了研究院的统筹管理能力。在进度管理上建立了预示机制,开展能力建设工程,提前5年对后续型号可能存在的能力短板进行整治;建立了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提前对实施过程中的宇航工程任务进行分类预警,狠抓短线产品的研制;提前3年抓物资和元器件配套、设备采购和长周期产品的投产工作,提前两年抓单机研制和分系统配套;提前开展进度分析、控制,有效避免了因多型号并行引发的资源调配问题和突发事件处置难题,基本实现了单机产品均衡生产,保障了研究院各项型号研制、发射任务的顺序开展。
为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研究院对宇航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要素进行了细化,分解出“科学建组织,科学定责任,科学理流程,科学配队伍”4个提升步骤。
科学的组织模式有效地提升了管理效率。按照“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哑铃型发展理念,研究院打破项目管理对组织模式的束缚,着眼全局,对组织结构、产业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力求下好空间事业发展整盘棋。先后组建了5个对应不同类型航天器的抓总单位;进一步强化研发、研制、总装等模块的专业化发展路线;灵活运用事业部的组织模式,激发成员单位的主体意识。在型号实践中,从单一项目管理到项目群、域的管理,再到专业化分工的层级式管理,不断优化组织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有力带动了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现在研究院下属的载人航天总体部同时承担着3个大型载人航天项目的研究开发任务,载人航天器的并行总装测试能力从2个增加到5个,具备年出厂2艘、生产9艘载人航天器的产业能力,很好地支撑了神舟飞船“组批投产、分批交付”的任务需求,为我国载人空间站的组建和运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责任制体系是支撑整个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研究院对整个产业链的各责任主体进行了明确分工;为避免“多头管理、都不管理”问题的出现,研究院确定了“总指挥、总设计师抓型号,厂所长抓产品”的双线责任分工,通过编制《型号项目管理规范》和《宇航科研生产管理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落实了顶层、管理层、执行层各岗位的管理责任。
按照“做事有依据、做事按依据,做事留记录”的原则,研究院实施表格化管理、数据包管理等方法,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管控中的精细化程度,确保执行过程中所有工作有序不漏项,各环节所涉及信息100%可追溯。在神舟九号飞船研制过程中,装船的700多台产品、10万余只元器件的研制、生产、试验等数据以及百余家外协单位的工作数据都有记录,都能做到随时追溯,这为确保整个任务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流的人才队伍是空间事业连续成功的重要保证。着眼于空间事业的长远发展需求,研究院科学统筹储备人才建设,实施型号关键岗位人才接力计划;进一步加快队伍专业化分工;开展了知识转移和文化传承工作,通过“两总上讲台”、名师带徒、技能大赛等活动,加速高层次人才成长;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如今,研究院人才队伍结构呈现高学历化、专业化、高技能化的特点,硕士生、博士生所占队伍比例突破五成,两院院士7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5名,国家级专家19名,省部级专家及学科带头人122名,“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28人。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国防现代化建设对空间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空间事业排头兵的研究院,要实现“建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军民融合型、产业发展型国际一流空间技术及其应用产业集团”的宏伟蓝图,就必须本着“提前抓、科学干”思想,敢于深化改革,敢于触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敢于调整现有的管理架构和利益格局,把“提前抓,科学干”的工程管理理念、方法,用“硬制度、软文化”多种途径向员工传递,逐步实现员工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转变,携手共进迈入“全民管理”的新时代。
研究院还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评价、考核、整改机制,通过建立以“看效果、看数据、看口碑、看对手”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提前抓、科学干”管理理论,充分做实“回头看”环节,破除管理中的“天花板”效应,实现管理体系的自我淘汰和进化。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以管理水平提升为突破点,带动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空间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