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片田野 |
——由电视连续剧《永远的田野》所想到的 |
作者:冯 晨 时间:2011年06月16日 来源:《求是》
近几年来,关注农村现实、散发着浓郁黑土地芬芳的吉林电视剧,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田野三部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希望的田野》讲述了一个优秀乡镇干部的故事,《美丽的田野》讲述了农村民主进程的故事,作为收山之作的《永远的田野》,则将创作的聚焦点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叙述风格,讲述了农民对土地的守候和对土地的热爱,反映了中国农民环保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吉林省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故事以村主任黄榆对望海村的保护行动为叙事线索,唤起了观众对自然、对生活、对理想的思考。望海村本来是向海湿地保护区边上的一个小村落,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但长期以来,村民们沿袭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靠保护区吃保护区。为了生存,为了尽快致富,村民们毁林开荒、铲草种地,甚至推倒保护区围栏放牛放羊。一时间,望海村不仅生态环境恶劣,村民关系也很紧张。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望海村绝大多数地块绝产,而村民对保护区的不断蚕食,也使有关部门提议要整体迁移望海村。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面临消失的巨大危机面前,望海村人警醒了,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以前所做的那些错在当代、罪在千秋的蠢事;村主任黄榆也开始反思自己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为人处世上的宗派作风。在这场“灭顶之灾”中,望海村的每个人都品到了自己给自己带来的苦头,人性中的虚伪和善良也进行着最后的博弈。 可贵的是,望海村没有倒下,村主任黄榆在明知自己重病在身的情况下,决定带领村民们打一场“家乡保卫战”。他们终于明白,没有生态,生活也无法保证。黄榆转变了自己的工作作风,把全村百姓包括自己的冤家对头都“人合心马合套”地团结在拯救家乡的大旗下——退耕还林,种上有“东北胡杨树”之称的蒙古黄榆;退耕还草,种上沙子越打越旺的“沙打旺”,这一道天然的生态防护栏让望海村不再是保护区的“眼中钉”,而是变成了保护区明亮的“眼球”。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胜利,更是农民自身反思的胜利。村民的行动也让人们懂得,保护环境,要以人为本,只有将保护环境与关注民生放在同一平台上,广大群众才能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中坚力量。 村主任黄榆是望海村的“强心剂”,在巨大的责任和使命面前,他勇于自省并及时改正自己的失误;他不只有黄榆树之名,也有黄榆树之实,要求的最少,给予的最多。黄榆树脚下是十年九旱的沙丘,因为有了黄榆树,沙丘才不会流动,万物才得以生长。像胡杨树一样的黄榆树,“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烂”,彰显着它的风骨、顽强与追求。村主任黄榆以及深明大义的“万年历”老人、信守诺言支持环保的老知青纪长恩、为抢救丹顶鹤而献身的叶思雨夫妇等等人物,不正是挺立在望海村的一株株黄榆树吗! (作者:吉林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