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话剧《共产党宣言》的启示
作者:陈先义
时间:2011年08月19日 来源:人民日报
话剧《共产党宣言》题目虽大,讲的却都是小人物和小故事,但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映衬的却是上世纪20年代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共产党员林雨霏被进步学生邝梅搭救后,意外地在邝家与前夫邝兆年及当年同窗谢婉云相遇。特殊的遭遇,把信仰理念不同的人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当初,丝绸商人邝兆年对商业救国曾充满幻想,而革命意志坚定的林雨霏在《共产党宣言》思想引导下,认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两人的婚姻最终因信仰差异和谢婉云的介入而分手。林雨霏刚刚逃出邝家门便落入敌手。而逮捕她的正是亲生儿子邝为。这个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儿子不知道抓捕的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但审讯中他为林雨霏的凛然正气和铮铮铁骨所打动。当父亲最后把出身之谜告诉邝为时,一场融母子情、骨肉情和理想信念的戏,把作品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关于生与死、高尚与卑鄙的信念对决,让邝为在百感交集中实现信念转变。共产党人林雨霏表现的浩然正气使作品催人泪下。作品无疑是一部高扬理想信仰旗帜的英雄颂歌。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注重对现实的观照,否则作品便会缺失现实意义,也会缺乏当代人的审美认同。
话剧《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品以精练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向人们敲响了理想信念的警示钟。作品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白,林雨霏对儿子邝为说:“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追求、没有道德、没有廉耻,即使拥有一切也会心中空虚;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没有正义、没有尊严、没有公平。”这些借历史人物说的现实话,提醒着今天所有的共产党人都应该牢记信仰,牢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并时时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
看《共产党宣言》,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的文艺创作。说到理想信仰,说到文艺应表现思想,就不难想到时下有人以剥离思想为时尚,以自己的作品蔑视思想和远离思想为荣耀。正是在这样一种被当作时尚和时髦的谬论引导下,那些奉“娱乐”和“票房”为上的所谓贺岁片、低俗小品之类的作品被乱吹滥捧起来。当艺术不能与思想和当下现实发生化学反应时,当然也就失去了让人思考的艺术力量,而没有思想的艺术常常被批评为枯燥和无聊的艺术。不是老百姓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看你拿没拿出有思想深度的好作品。从剧场里给予《共产党宣言》的雷鸣般的掌声里,从观众的眼神里,我们分明看到了社会大众对有品位有思想的好作品的期待。
作家唐栋从《岁月风景》、《回家》、《天籁》到《红帆》,再到今天的《共产党宣言》,他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张扬国家观念的艺术道路上跋涉进取,并且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这样一种执着和坚守,应该被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