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之外,非遗传承还需要什么?
——山东保护非遗系列举措观察
作者:苏锐
2015年04月0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3月31日下午,在山东德州开往济南的高铁上,春雨拍打着车窗,车内的刘俊昌心里颇不平静。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津杂技的代表性传承人,此行是去济南参加2015年山东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由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组织的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将在4月份举办4期,全省312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被轮训一遍。在给予足够的资金扶持外,山东这几年开始探索多元化的非遗传承保障措施,成效初显。
“市里昨天刚通知我,说其他传承人岁数很大,来不及准备,就让我一个年轻的来了。”坐在高铁上的刘俊昌有些无奈地说。刘俊昌口中的“年轻”是特指,在德州市诸多非遗传承人中,53岁的他已然是晚辈。年事已高也是各地非遗传承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在刘俊昌赶往济南的同时,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正在济南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在会上通报了2015年山东将要开展的16件文化惠民实事。其中,“继续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一条,让与会记者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自2012年起,这一条每年都被列入山东文化惠民实事工作中。根据实施方案,山东省文化厅今年将继续扶持非遗传承人,以提供场所、给予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他们收徒,改善“传承人皆是耄耋老人”的情况。
连续4年的扶持工作颇见成效,但部分传承人文化水平低、传承效率不高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基于此,山东在2014年启动了“齐鲁非遗大讲堂”,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分期开展培训。“开办讲堂非常及时、很有必要,讲授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对我们继续开展好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曾在“齐鲁非遗大讲堂”听课的泰安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张云鹏说,近年来,泰安一些地区非遗保护单位主体出现变更,继任负责人缺乏对非遗保护政策的了解,亟须有专家帮助说明。
“开办大讲堂,应区别于‘走马观花’似的培训班,重点是请不同非遗门类的大家来讲课,讲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最关心的问题。”在2014年“齐鲁非遗大讲堂”开班仪式上,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作出上述表示。
区别于以往讲座的模式,“齐鲁非遗大讲堂”注重给传承人搭建交流平台。4月1日,2015年山东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第一期在山东师范大学正式开班,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与传承人交流如何提高传承技艺。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却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20分,多出来的时间多被传承人的提问与讨论占据。“刘老师,我们想办一个全省范围的武术非遗项目展演,您认为怎么样?”“我认为非常可行,范围甚至还可以再扩大些。”临近下课时,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徐家拳的代表性传承人徐勤启与刘德龙的一问一答,让现场气氛再次热烈起来。由于当日参加培训的多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项目的传承人,大家围绕如何拓展非遗项目影响力及非遗怎样更好地走进校园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堂的形式非常好,一来听权威专家详细讲解政策是怎么回事,二来传承人之间的交流能取长补短,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刘俊昌说。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能拿到1.6万元的传承补助,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有6000元补助,资金充足了,如何提高使用效率、真正把钱用在传承的刀刃上是关键。”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介绍,这几年山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可概括为“演”“训”“传”三个方面。“演”即尽可能多地给传承人提供展示展演舞台,“喜迎国庆”非遗展演、全省非遗大拜年、海外中国文化节等都为传承人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提供了条件。“训”是通过培训提高传承技能,让传承人了解保护政策,增加授徒传艺的本领。“传”则是“传、帮、带”,如今山东省内很多项目传承人与学校等合作,开设武术课程,徐勤启的徐家拳在其家乡新泰市已有数千名弟子。
“现在非遗项目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保护计划制定得极为不科学,加剧了项目的消亡趋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成银常年从事非遗项目的传承方法研究,他建议,山东下一步可根据项目类别探索成立非遗保护协会,将传承人交流的平台固定化;同时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文化产业发展等发挥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价值。
“山东迄今累计公布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3位,但近几年已有21位去世。”刘德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对传承人以及项目的保障措施亟须进一步加强。记者了解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目前已进入立法程序,出台后将为齐鲁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