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申遗:串起千年历史“遗珠”
作者:记者 王剑
2015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古蜀道示意图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这样描写蜀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可以说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
近日据媒体报道,“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活动已正式开启,四川方面目前已确定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4条古道上的68处文化遗产点作为申遗支撑。
跨越秦巴 连通川陕
“蜀道艰险,走在路上总是心惊肉跳,面对高山峡谷、激流险滩,空寂苍凉之感油然而生。只有走到那里,才能更透彻地感悟人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敖堃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蜀道。
敖堃介绍,历史上最早通中原是秦国,司马迁有“秦国庇佑蜀国”之说,秦惠王为了打通去往南方富饶的蜀地,在他与蜀王相会的地方安放了几头石牛,并在石牛尾巴下放了一堆黄金,意为石牛能拉出黄金。由于蜀王贪图黄金,同时由于道路艰险,石牛和黄金无法运到蜀国,于是蜀王就派武兵力士凿山开路,把石牛运到了蜀国,于是就开通“蜀道”中最早的一条道——金牛道,也就是李白所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那段路。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东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后,古道路申遗似乎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事情,“蜀道”申遗,首先要厘清概念,划定边界。“有明确界限”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对线路遗产提出的基本要求。
“我心目中的‘蜀道’,主要指打通秦岭,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古道路。”王东林告诉记者,“这条路,大体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等组成。”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秦岭?王东林向记者解释,因为秦岭是川陕之间最大的交通屏障,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历史悠久 典故之道
东汉的《郙阁颂》中形容:“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倡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每年都有几千辆车从这里掉入河中,其险峻由此可见一斑。
敖堃告诉记者,蜀道主要由“天梯石栈”连接而成,由于木质结构的栈道耐久性较差,到了唐代,多用土石取代木材——所谓的碥道,即有坡度的岩壁上削坡铲石的土石路,外围设置有挡马墙,与现在的公路类似。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实近捷,它更长,坡度更高,道路更崎岖,但是比栈道要经久耐用。
王东林表示,“蜀道”是“典故之道”,从秦惠王打通蜀中起,历朝历代,都与蜀道化生出不少故事与传说,诸如“五力士拽蛇崩山”“蜀帝杜宇化子规”“火烧栈道”“寒溪夜涨”“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尤以三国历史和故事最为集中。
仅剑门一带,庞统、蒋琬、姜维、邓艾、马超、鲍三娘都留下了十分精彩的故事和传说。王东林指出,今天,剑门蜀道是首批列入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剑门关为核心,北起陕西宁强,南到成都,全长450公里。沿线古迹有三星堆遗址、德阳文庙、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庙、皇泽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级别的文物。数百里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自然遗产瑰丽,文化遗产密集。
在王东林看来,蜀道最重要的价值是开启了中央政权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蜀道之后,不仅汉中、成都盆地之千里沃野、膏腴壤土成为周秦汉唐的战略后方,更将山高路远、僻处王化之外的西南地区带入大汉文化圈,充分接受关中地区先进文化的辐射,从而跟上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步伐,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员。
即使在今天,古老的蜀道依然对秦巴山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构发挥了“先驱”作用。王东林告诉记者,宝成铁路大体循陈仓道;西宝高速基本循子午道;西商高速循蓝武道;川陕公路经陈仓道、连云栈道与褒斜道,至汉中后循金牛道达成都……呈现出明显的承续关系。
揭示价值 唤醒意识
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古“蜀道”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价值。
在近现代交通突飞猛进的情势下,古代的蜀道日渐废弃。“用不着再去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或者再去破译并利用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解决现代的‘物流’问题。”王东林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不破不立,新旧相承。只有当旧的东西流失得差不多了,人们开始发现记不起历史沧桑,看不见岁月留痕,无法寄托乡愁、留住历史根脉了,才猛然醒悟应该保护文物。
“蜀道”也是如此,据参与调查的专家说,蜀道真实的历史信息和它的完整性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原因多样。
“蜀道”申遗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揭示价值”唤醒“保护意识”,王东林这样认为。申遗本质上就是价值认定,从地区遗产、国家遗产到世界遗产价值。这种价值的认定,对各相关地区有意义,并能带来切身的利好。“尽管我们经常说申遗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保护,并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但是,申遗的号召意义和动员力不可低估。”
王东林坦言:“我认为申遗和保护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奔着目标去,每一步都对遗产保护有积极意义。”他同时指出,申遗工作首先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家底,了解现状;尔后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拿出详细的保护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呈现蜀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是申遗策略的研究,尤其是如何揭示蜀道遗产“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个性内涵,以及它的“全人类公认”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蜀道作为文化遗产或文化线路的价值,学者们已经作出了很好的概括。价值影响人们的判断,影响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选择。只有揭示价值才能带动政府和社会认识价值,进而珍惜价值、保护价值。
总之,研究越充分,保护越到位,行动越给力,目标就越接近。王东林信心满满地表示:“在历史上出彩的蜀道,今天同样会在世界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