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让人民满意,成为文艺作品评价标准
——用讲话精神推动艺术创作(之二)
作者:评论员
2015年06月1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进一步深入学习、认真贯彻的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作品的好坏,不能仅看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更要看人民群众的口碑,要让人民群众点赞。让人民满意,既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点、出发点,也是文艺作品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
首先,让人民满意,正逐渐成为文艺工作者自我评价的标准和自觉追求。在积极开拓市场、获得票房的同时,文艺工作者们把目光更多转向了剧目的社会效益,转向了更为广大的观众群体。他们走向厂矿、学校、农村、部队,走向农民工聚集的建筑工地和特殊群体的身边,把舞台安放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在南水北调的演出现场,在重庆盲童艺术学校的教室里,在农村的露天舞台上,在田间地头和老乡的炕沿边……没有天价酬劳,也不可能计算票房,演员们没有你是红花我是绿叶的区别,有的只是为人民歌唱的一颗火热的心。艺术家们深知,再大的腕儿也要老百姓满意,再高的水平也要群众认可。著名词作家曲波创作反映当代工人心声的《劳动创造幸福》受到工人们的欢迎,许多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朋友,更用晶莹的热泪和持久的掌声,发自内心对作品点赞。由此让曲波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不可否认,城乡差别的存在,让进剧场看戏成为城市观众的精神享受,然而,动辄上百元的票价,却令广大城乡居民望而却步。特别是热爱传统戏曲和地方曲艺的农村观众,无法支付进剧场看戏的费用。为这些观众演出,如果只以票房论成败,即使场场爆满也不可能有太多收入。但农村观众用掌声、用热泪、用雨天雪天不离不弃的热情表明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二度梅获得者、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王红丽,正是一次次被这样的观众打动,常年坚持农村演出。她说,“每次登台演出,农村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是对我最好的评价。我的价值就应该在这样的舞台来体现,这是用金钱难买的!”
其次,让人民满意,以人民的喜爱为评价标准,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这已日渐成为艺术管理者的工作出发点。评奖是促进艺术创作的一个有力手段,也是全国艺术创作工作的重要抓手,无论是国家级的文华奖,还是各省市各级各类艺术评奖,都有不同类别新创剧目演出场次的规定,并且将场次要求作为硬杠杠,以此保证新创剧目获得观众的初步检验。许多省市制定演出场次补贴,让更多剧目能够找到真正喜爱它的观众,鼓励院团在演出中接受观众检验。特别是文化部从2009年起开始设立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制度,以巡演的方式,以奖励的办法,鼓励艺术院团将优秀剧目送到人民群众中去,经受人民群众的评判,也经受时间的检验。试想,如果一部剧目不能得到观众的好评,又怎能在市场上演出500场、1000场呢?
然而,一度出现的评奖过多过滥等问题,也让某些艺术评奖庸俗化、功利化,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如今,文化部评奖整顿已经完成,文化管理工作者还必须在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机制保障上下功夫,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文艺作品的评价权能够真正交给人民群众,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再次,让人民满意,要成为艺术评论工作者的衡量标准,给精耕细作的作品点赞,给急功近利的噱头差评。理论家、评论家也应当深入生活,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注那些真正让人民满意的作品,将其纳入评论、研究的范畴,走出书斋,放下个人兴趣和偏好,走入当下火热的艺术实践。要深入分析一台戏曲、一部舞剧、一件美术作品为什么受老百姓欢迎,哪些情节唱段受观众欢迎,在艺术审美上有什么规律可循,观众的审美趣味又有什么变化。对于低俗的作品,也不能一味迁就,而应当循循善诱,普及提高群众的艺术审美水平。要关心、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不漠视、不排斥老百姓对文艺作品的喜好,并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引导观众不断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趣味。
从去年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与研究机构合作,多次召开艺术评论座谈会,听取意见,并与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文化报等合作,加强艺术评论工作,将理论家、评论家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引导到群众满意的剧目上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广州成立的“青评点梅花”,不仅有数位广东青年戏剧研究者参与,还有喜爱与关注戏曲创作演出的戏迷朋友参与。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代表观众的意见,他们独立思考、敢于直言,与专业评论者对话创作、促进评论,以沙龙形式进行戏剧热点话题讨论。这样的评论组合,热辣鲜活、直言不讳,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喜好。通过“青评点梅花”,他们的观点被更多传播,更加被重视,也引起了著名剧作家、剧院团的注意,他们因此成为沟通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桥梁。如果能有更多的“青评点梅花”这样的渠道发出观众的声音,把观众的意见准确反馈给创作者,就能更好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有艺术家的自觉追求,有管理者的政策引导,有评论家的大力参与,让人民满意才能真正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不断推出更多让人民满意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