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轻视文艺的观赏性
作者:李小贝
2015年06月3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符合哪些标准?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试图寻找答案。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每个时代也都有适用的文艺批评标准。比如,钟嵘的“滋味说”可以很好地评点古典诗词,用来评价当代文艺则常感不够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生产环境的变化,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也应因时势而变,这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在我国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中,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统一是我们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个重申和强调,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性统一”仍然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是衡量文艺作品是否“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指标。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我想专门谈谈观赏性。在互联网等新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要使文艺正能量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必须重视文艺作品的观赏性。有文化抱负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切实抓好作品的观赏性,通过有观赏性,让有思想、有内涵的文艺作品切实走入人民生活,切实提高文化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有效性,这是当代文艺焕发生机和保持活力的“突破口”。
研究和尊重大众审美需求
文艺工作者要实现文化抱负,就必须正确认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
习近平同志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里提到的“市场”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个有效渠道。文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在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艺术喜好的基础上,创造出题旨鲜明、喜闻乐见的作品。但应该看到,当下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精神生活似乎也愈加浮躁。有时,人们在业余时间娱乐消遣时,一本诗集的吸引力比不上KTV里的一场狂欢,一个高品质的画展也抵不上美女如云的车展有人气。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切入点,把人们的目光从电玩、网络游戏、KTV、酒吧拉回到诗歌、小说、书法、音乐会中来,这可能就要设身处地为读者、听众和观众考虑,创作出能吸引他们的文艺作品。我们并不缺少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缺少理念和观念创新。艺术家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自身的创作理念,充分考虑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一味地简单说教,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受众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一味地迎合观众、以媚俗之作讨取市场的欢心也是低估了大众的精神品味,同样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因此,研究和尊重人民的审美需求,创作人民喜爱、经得起“观赏”的作品,是文艺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文艺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是否愿意观赏是第一步
对观赏性的提倡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表现。
强调文艺工作要适应市场,绝非是把艺术的本质和使命抛诸脑后。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所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事实正如此,无论是对那些闭门造车的“谆谆教诲者”,还是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投机倒把者”,人民的内心都有一杆秤。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一些孤芳自赏的作品无人问津,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创作被斥为低俗、被社会抛弃在所难免。文艺创作在今天所遇到的困难,并非人民的口味越来越刁钻,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艺术欣赏的接受顺序。文艺当然有教育功能,但如果没有审美和娱乐功能,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追溯到文艺的发生时期,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关于文艺起源的巫术说、游戏说、模仿说还是劳动说,其实都是人们发泄身心压力、舒缓心情、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语),但如果作品本身没有吸引力,人们不愿意去阅读、去体会,怎么能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呢?正如黑格尔所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
面对一件艺术品,是否愿意“观赏”总是第一步的,此后才会考虑它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价值。由此来看,不管对文艺作品好坏优劣的标准如何界定,都不能无视和规避文艺“愉悦身心”这个因素。某种程度上,只有先“养眼”,而后才能“养心”。
“三性统一”不可偏废
对观赏性的提倡也是充分实现文艺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效途径。艺术犹人,需血肉、筋骨、肌理必备方具有生命,方有存活于世的资本。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思想性是其筋骨,艺术性是其血肉,观赏性是其肌理,只有筋骨遒劲,血肉丰润,肌理细腻,方为上品。若血淡肉枯,则筋暴骨露,肌瘦理削,在人则营养不良、瘦骨嶙峋,在艺术则平淡无魂,寡然无味;筋骨不立,则血肉无附,肌理不存,在人则萎靡不振,在艺术则浮涩拙劣;同样,若肌厚理糙,则再丰腴的血肉、再刚健的筋骨都会淹没在不忍直视的表象之下,白白浪费了创作者的一片苦心。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强调文艺的观赏性,不能以牺牲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代价。文艺之所以能几千年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它的“不可替代性”还在于它对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视。因此,观赏性需要通过强化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实现,而思想性和艺术性也需要通过提高观赏性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抽取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很好地实现文艺作品的全部价值。
总之,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逐步提高,单调、低俗的文艺作品将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而思想深刻的文艺作品倘若没有观赏性也无法得到群众的真正喜爱。如何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将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作者:李小贝,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及文学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