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应为优雅语言垂范
作者:刘巽达
2015年08月20日 来源:光明日报
或许是《光明日报》的权威性使然,拙作《优雅的汉语容不得粗鄙化》竟然被一些省市作为高考模拟语文考试的阅读题。窃喜之余也意识到,语文战线上的教师们或许与笔者有同样的忧虑,才会不约而同选定这篇短文。惜乎“容不得粗鄙化”的提醒效用有限,需要再三的强调,直到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青年是网络主体,他们使用和崇尚什么样的语言,关涉未来汉语的方向。如今在传统纸媒领域,粗鄙的表达往往被编辑删除或修改;而自媒体由于缺少编辑把关,完全靠“语言自觉”,往往容易泥沙俱下。一旦“粗鄙表达”成为一种习惯乃至风尚,那么就堪忧了。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倾向,一些网友已经不会“有话好好说”,动辄是“谐音脏话”,打字软件也是“与时俱进”,你连续打字,这些“粗鄙代词”居然真能像成语一样在键盘上一气呵成。笔者绝不是保守派,最初看到这种“谐音脏话”也曾会心一笑,感到在某种语境下这种“创造”也还能适度接受。但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这种敷衍而成的“时尚”表达、“幽默”表达引起众多网友共鸣。久而久之,网络语言往“下三滥”跑的倾向会加剧,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让网络语言优雅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我们不妨从主流媒体做起,现在主流媒体涵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媒体这块,我们应特别重视“垂范”优雅语言。新媒体语言有其轻快活泼的特点,读者面对新媒体,其心理期待会与阅读传统媒体有所不同。所以研究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让读者在文字愉悦和视觉愉悦下受到正能量的感染,领悟“高级轻阅读”的魅力,乃是我们不可绕过的课题。
不妨重温毛泽东的名篇《反对党八股》,今天读来,仍然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直批面目可憎的“党八股”,说它“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以及“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以上三条途径,回答了优秀语言从何而来的问题。于今天而言,这个“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也包括汲取网络语言的优秀部分,并使之雅化,从而反哺网络,让网络干净和雅致起来。
人人都有向雅之心,承担公共表达功能的新媒体语言干净、优雅、活泼起来,才能形成新的时尚,挤压粗鄙语言的空间。优雅与时尚并不冲突,网络语言也不是天然带着“粗鄙化”的胎记。从每一个公众号经营、每一篇文章的撰写开始着手,网络语言的文明化是可期的,文明的公共表达、有价值的公共讨论也是可期的。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