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发展亟待观念转变
作者:记者 孙爱民
2013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们在科研立项、成果评审、奖项评定、新学科设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性问题,常常被边缘化。”《中国交叉科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仲林曾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刘仲林的抱怨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交叉科学》期刊(以书代刊)从2006年创刊至今,一直未能申请到刊号,一年发两期的目标也不能实现。
此外,28年前,我国召开了首届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然而至今,第二届全国性的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也未能召开。
专家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反映,交叉学科的发展在管理机构设置、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面临困境,学术界与管理部门“单学科割据”思想观念亟须转变。
虚多实少 口号多落实少
近年来,我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国内大学在网上展示本校几十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并不少见。然而,这些中心虽然在学科间的协同创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
刘仲林认为,很多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常常只是挂靠在某一院系的虚体,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经费和管理人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研究员李喜先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多年来,我国虽提倡交叉科学发展,但多停留在口头上,成效不佳。
“应该出现一个跟现在单学科管理机制相平行的跨学科管理机制,即交叉学科的系统管理机制,两个机制有机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管理体制。”刘仲林表示。
思想观念囿于传统理念
然而,新机制建立并非易事,因为一个新的交叉科学研究机构,在一个具有历史传统的研究机构里是不容易成长的。
一位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在传统研究机构里,人们比较习惯一些传统的、固有的、对应单一学科的做法,“交叉中心面临立项、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然后是其导致的运行机制体制问题”。
李喜先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仍多囿于传统的单学科分类体制,不利于交叉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交叉科学的发展。
传统观念与体制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交叉学科的学术评价不能顺利、科学地展开。由于缺乏专门的交叉科学专家,交叉学科的评价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专家,只能分解到单一学科中去。
弥补欠账不可急功近利
近年来,中科院在学科交叉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其提出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作为新型的跨学科跨研究所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为系统集成创新提供了平台。
不过,“人的思想观念也不容易改变,坚持是很重要的。”上述交叉学科中心负责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交叉学科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期望几年时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美国科学院协会为描绘交叉科学未来发展蓝图,设立了金额达4000万美元、为期15年的“国家科学院凯克未来计划”(NAKFI)项目。刘仲林认为,我国跨学科发展口号多落实少、散漫而缺乏深度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与此类似的国家层面的跨学科发展整体
2 / 2
战略和对策研究。
“什么时候国家有了交叉科学发展路线图,学科与跨学科在科研教学体制中有了平等地位,才意味着中国交叉科学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刘仲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