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陌生的“贫穷艺术”
作者:记者 朱永安
时间:2011年11月29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弓字形墙体由铁盒子组合而成,墙的顶部放着煤堆,墙面不规则地悬挂着镶了大小不一的碎瓷片的铁板……11月18日,“演译中国——雅尼斯·库奈里斯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首先进入观众视线的巨大装置作品中,铁板、煤块、瓷片,平凡无奇,然而此时此地却营造出了凝重又略带神秘的氛围。除大型装置外,还展示了库奈里斯在中国选取灯笼、军大衣、毛笔、麻布袋等材料制作的平面装置以及文献资料等。
来到展览现场的意大利驻华大使称雅尼斯·库奈里斯是“我们的大师”,希腊驻华大使则称这次展览是“一位希腊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做意大利的艺术”。
雅尼斯·库奈里斯,这位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希腊的意大利艺术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重要国际展览,被艺术界公认为“贫穷艺术”的重要代表。60年代,他将12匹活马放置在画廊中,开创了将动物引入艺术创作的先河。在美术领域之外,他的创作对当时欧洲的音乐、舞蹈等领域也有很大影响。
1967年,艺术评论家杰马诺·切兰借用“贫穷戏剧”的概念,在意大利热那亚的波特斯卡画廊组织了一场名以“贫穷艺术—空间”为名的展览。切兰用“贫穷艺术”一词概括当时意大利年轻艺术家用最朴素的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进行拼贴、剪切的艺术实践。“贫穷艺术”由是诞生,库奈里斯是当时展览的主要参与者。
“演译中国——雅尼斯·库奈里斯个展”策展人黄笃说,“贫穷艺术”是一种直接的翻译,“贫穷”更确切的意思是“朴素”。目前欧洲也有不少关于贫穷艺术的展览,这表明今天过度消费以及物质异化的现状亟须反思,库奈里斯在这一领域是一位重要的先驱。
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英国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说:“库奈里斯作品里一系列的大型钢板,传达着异常坚硬、严格、平整的感觉,透着一种极少主义的意味——这也正是‘贫穷艺术’所尊奉的理念。”
谁有“演译中国”的权利?是个棘手的问题。凯伦认为,库奈里斯在向当地观众展示他的作品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他用自己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形式明确地表达着开拓性的艺术精神。
人们或许难以想象,上世纪60年代库奈里斯在艺术创作上完全采用非传统的方式和技巧,当时是非常激进的。凯伦认为,“贫穷艺术”自由运用材料的观念方法,引导了反体制的美学中诸多问题的思考,也正是由于“贫穷艺术”主张开放而自由的语言不局限于本土,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创作,今天的中国艺术家黄永砯、蔡国强以及更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也表现出与之一脉相承的联系。
艺术家张晓刚在微博上表达了崇敬之意:“今天下午开幕的‘贫穷艺术’的大师库奈里斯大型个展应该是今日美术馆在今年做的最有力量的一个展览。向大师致敬!”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参观展览后表示,“贫穷艺术”是针对媚俗的、过度装饰的艺术的反叛,对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贫穷艺术”,中国艺术家虽然有所了解,但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作品。“这次展览十分难得,其中朴素的力量、美与精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说。
展出的作品均以“无题”命名,库奈里斯拒绝对作品本身做出解释。对于此次中国之行,他却表示收获颇丰。库奈里斯认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给人一种史诗般的感觉,而钢铁、煤炭等素材则直接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此次创作全部在中国完成,是自己在旅行中得到的新的体悟,这些无法单凭想象得来。库奈里斯说,在中国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传统有一种举足轻重、让人崇敬的力量,而中国人正在努力寻找对于传统新的认同。